他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贼臣代表。正所谓“汉之有董卓,犹秦之有赵高”。然而,不能否认董卓还是颇有政治能力,能在乱局之中把握机会,最终成功上位。
正如黄甫嵩的评价:“与民同居,为鸿鹄;入朝为官,便为凤凰。”然而,董卓的暴虐不仁,人心尽失,又是其为人所鄙夷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他还是不失为当时的枭雄。
【第一位西天取经的高僧。历史小知识】
那是比玄奘西行早200多年的一代高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
他还是华夏远洋航行的先行者,被认为是早于哥伦布发现洲美的华夏人。他就是华夏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德高僧——法显。
法显本姓宫,是东晋时期的一代高僧,出生于今西山临汾。他所在的时代处于十六国时期的乱世,无休止的战争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法显的三个哥哥先后夭折,因此父母在他3岁时就将他送到佛寺当了和尚。
佛教自公元1世纪汉明帝时期传入华夏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
西晋时,全国佛寺已有180座,僧尼人数多达3700人。南朝谢灵运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慨叹,可以反映当时的情景。
然而,寺庙和僧人增多反而凸显了佛教中的戒律问题。加之传入中国的佛学经典要么残缺不全,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从遵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
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公元399年,也就是在玄奘西行前的200多年前,法显大师踏上了远赴佛教发源地天竺求取真经的路途。
当时玄奘西行时是一个29岁的青年,而法显出发时却已经是65岁的老人。就这样,在经历了13年的艰难险阻后,法显途经30余国,行程约5万里,终于在78岁时携经回国。
更值得一提的是,法显大师是中国历史上到达度印并由海上回国且留下记载的第一人。换言之,法显是最早乃至唯一经历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的华夏人。
联想到1000多年前的这位高僧,不由得让人对他的精神产生敬佩。
然而,法显大师带回来的并非只有珍贵的佛经,还有一个千古谜题——他很有可能比哥伦布早1000多年发现了洲美大陆。
公元413年,法显大师归国后,他汇总了西游历程,写成《佛国记》一书,又名《法显传》。20世纪初,法国史学界就根据《佛国记》的记载提出了法显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观点。
书中记载,法显走海路归国时,原计划从里斯卡兰登船,经度印西尼亚,然后北上广州回到华夏。按照正常航行状况,从斯里兰卡到达广州只需30天左右,即使遇到意外,50天也足够到达。
这也是法显乘船携带50天口粮的原因。然而,根据《佛国记》的记载,船只整整在海上漂流了100多天,在淡水和粮食几乎耗光的情况下,到达了一个叫耶提婆的地方。
他在那里休整了长达5个月才重新返程,最终回到中国。而这个耶提婆到底在哪里,却成为了最大的争议。
《佛国记》的英文版译者认为耶提婆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但后来经过学者们的一致认定,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
如果海船飘到爪哇岛,只需10天左右就能到达,但法显乘坐的商船足足漂流了百余日。而我们所熟知的麦哲伦船队横渡太平洋用时三个月左右,时间上是接近的。
在这百余日的航行中,在大风和洋流的作用下,海船很可能飘入太平洋,到达彼岸的美洲。
根据《佛国记》的记载,法显在航行途中曾见到“大浪相搏,焕然火色”的文字,这正是在太平洋深海航行时大浪相搏激发的一种发光现象。
而“圆坨怪异之鼠”应该是近海很难看到的鲸鲨、海豚、玳瑁等深海动物。
在向西航行回途中遇到的“黑风暴雨,天多连阴”,也与北太平洋春夏之交的大风雨吻合。由此推算,在海上漂流100多天后,法显等人很可能到达了美洲。
此后,国学权威章太炎先生也曾撰写《法显发现西半球说》,肯定法显到达美洲的观点。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于1934年在世界书局出版的《华夏民族史》中也曾认为耶提婆国就是美洲。
此外,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湾台学者戴庆三和魏聚贤先后出版了《法显首先发现美洲》和《华夏人发现美洲》两书,都认为法显到达的耶提婆国实际上就是今天的美洲大陆。
由此可见,虽然耶提婆国究竟是何地尚存争议,但《佛国记》中的种种细节却并非无中生有。因此,如果论述为真,那么法显很可能比哥伦布早1000多年到达美洲大陆。
然而,纵观法显大师传奇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探险家,更像是一位拓荒者。
他开拓出一条新的取经大道,让后人沿着他的足迹去寻找佛的源头。在求佛的道路上,他拓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