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恼了司马昭。
然而,这其实并非邓艾之过,而是君王的差别。邓艾的举动其实是参照了东汉建国时刘秀、邓禹的例子。但很多人认为二者环境和情况不同。
仔细想想,其一,司马昭远没有刘秀的心胸和能力;其二,邓艾出身寒微,远没有得到邓禹在刘秀那里的信任。因此,即使手握兵权的邓艾没有这些问题,面对疑心极重的司马昭,他也难以善终。
后人在评价邓艾时说:“邓艾是一个猛士,但对于阴谋诡计方面,他没有那么多的心眼,很容易被他人坑害、暗算。”
这说明邓艾本身就是一个十分耿直坦荡之人。司马昭并不信任他,因此才以钟会为平蜀的主帅,加上其咎由自取的点兵。说起造反有多大作为,无异于痴人说梦。
除此之外,长期以来,蜀汉是绝大多数国人心目中的正统。即便时间到了如今,《三国演义》的传播使得蜀汉仍然拥有着巨大数量的粉丝。
正因如此,灭掉蜀汉的邓艾就自然而然地给自己贴上了反面人物的标签。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邓艾的地位必然是十分尴尬。
正因如此,与邓艾屡次斗法的姜维,虽然败多胜少,也未入武庙,但因为姜维站在了所谓“正统”一方,因此其历史存在感要强于邓艾。
纵观邓艾的一生,虽然最后他含冤而死,但英雄往往是不凡的。或许邓艾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也没有像刘备、诸葛亮那样出名,但这并不影响他彪炳史册,被我们所尊重。
邓艾的生平其实就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生平。他以“小镇做题家”的身份,从底层出发,历经苦难,努力奋斗,建功立业。即便最后衰落,也不改初心,这样的人更值得我们去铭记。
【专权祸国的汉末乱世枭雄历史小知识三国】
何为枭雄?
枭雄,多指强横而有野心之人。而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中,力压皇甫嵩等一众豪杰,最终手握大汉权柄。
虽然他被称为“乱臣贼子”,但依靠权谋和抓住机遇,亦不失为一代枭雄。他就是东汉太师、郿侯董卓。
董卓,字仲颖,肃甘岷县人。在三国题材作品中,董卓的形象大多是膀大腰圆、猥琐凶残的奸臣
。然而,历史上董卓的形象与我们印象中大相径庭。他成长于西北凉州的豪强家族,年轻时曾是少年游侠,力大无穷,武艺高超,跨上骏马能够左右开弓。
成年后的董卓在陇西郡官府担任官吏,负责地方治安。当时,胡人经常骚扰边境,劫掠百姓。董卓领兵大破胡人,斩获颇丰,被称为“凉州三明”之一的汉末名将段颎的部将。
段颎因功将董卓推荐入朝廷公府,董卓由此开始发迹。
汉桓帝末年,董卓又在“凉州三明”之一的另一位名将张温部下任军司马,讨伐汉阳乡人,屡建战功。后来,他得到司徒袁隗(袁绍的叔叔)的推荐,出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先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扬州之乱等战役。虽然有胜有败,但董卓逐渐成为东汉末年手握重兵的猛将。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董卓兵团的人员构成。董卓拥有东汉帝国最精锐的部队之一。东汉的精锐部队多集中于边疆,而在边疆驻军中,以西北军最为精锐。
这是因为东汉一百多年的边疆战争多爆发在西北,东汉朝廷采取“以夷制夷”的战略,故而在西北军中有许多善战的羌族骑兵。
然而,当时朝廷里有不少人深感董卓的威胁,认为他过于跋扈,让他执掌兵权无异于养虎为患。汉灵帝于是下诏,命董卓入京担任少府的虚职。
在刻板印象中,董卓往往被视为勇而无谋的莽夫,但历史上董卓却颇有政治谋略和权术。多年的南征北战让他看透了这个时代:在混乱的年代,枪杆子里出政权,握有兵权才是硬道理。
董卓接到诏令后不肯受命,以“军队不稳”为由上书推辞。过了段时间,汉灵帝病重,眼看时日无多。
别看他是个昏君,但当了多年的皇帝,防人之心很强,始终觉得董卓是心腹大患。于是皇帝把董卓提拔为并州牧,而并州牧实际上已经是益州的军政长官。
如今为了削董卓兵权,灵帝开出一个令人心动的条件,但还有一个附加条件:董卓必须把自己的军队交给左将军皇甫嵩。
然而,此时手握重兵的董卓,即使面对皇帝也毫不在意。
董卓虽然接受任命,但不肯交出军队,上书辩解说:“我统兵十年,士兵上下与我关系很好,都愿为我卖命。我请求带这帮士兵去并州效力。”
面对公然抗命的董卓,唯独只有一个人让他深感畏惧,那就是名将皇甫嵩。因为皇甫嵩手里同样有着东汉帝国最精锐的西北军,而且他的军事能力也远超董卓。
此时的皇甫嵩本可以名正言顺地除掉董卓,从而避免后来的董卓之乱。然而,这位军事能力杰出的一代名将,政治能力却十分堪忧,只是将董卓不肯交出兵权的事上奏朝廷。
于是,灵帝下诏责备董卓。最终,迫于压力,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