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西域的发展(2 / 3)

了经略西域的第一步。

通过张骞的情报,汉朝虽然已经明确了沟通西域的路线,但当时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却还在匈奴的控制之下。

于是,汉武帝派遣霍去病出击河西的匈奴。经过两次河西之战,汉朝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地区,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从此以后,霍去病声名鹊起,成为比肩大将军卫青的汉朝中流砥柱。史书记载:“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西汉政府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从内地迁移大量人口到这里戍边生产,使得河西地区成为日后汉朝经略西域的前沿根基。从此,汉朝的影响力开始进入西域。

在彻底打通西域通道之后,汉武帝派出大批使者,开始了“金钱外交”,试图和西域诸国结盟以对抗匈奴。

然而,虽然西域诸多小国一下子知道了汉朝的富庶,纷纷表示臣服,但其背后不乏因贪图汉朝钱财而表面上臣服,实则两面派、墙头草的国家。

此时,汉朝的军事影响力还未触及西域,而靠近西域的匈奴因雄踞西域多年,暗地里仍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因此,地处西域腹地枢纽的楼兰国和车师国,仗着有匈奴的支持,公然劫杀汉朝使者,图财害命,成为汉朝通往西域的严重障碍。他们认为汉朝路途遥远,肯定不会来攻打,从而肆无忌惮。

汉武帝意识到,西域诸国只是贪图汉朝的钱财,并非真心结盟,唯有动用武力,收拾墙头草,才能震慑西域诸国,使他们真正臣服。

于是,为确保西域通道,汉江赵破奴帅700轻骑突袭楼兰,俘虏了楼兰王。之后,赵破奴又率军数万击破车师,威震西域。

俗话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赵破奴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攻陷楼兰的将军,也成为了历史上征战西域第一人。在此之后,通往西域的阻碍被彻底清除。汉朝的军事影响开始进入西域。

随后,汉军开始在玉门到酒泉之间修建防御工事,一方面防备匈奴对西域的干涉,一方面方便就近调兵进入西域。

虽然在击败楼兰和车师之后,汉朝的军事影响开始进入西域,但其主要影响还是在东部地区。

而在西域的西面,还有两个实力稍强的国家:乌孙和大宛。为了扩大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汉朝派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先后与强国乌孙和亲,拉拢其形成联盟,一起打击匈奴。而大宛国曾拒绝为汉朝提供汗血宝马,并且还杀害汉朝使者。

于是,汉武帝派李广利两次远征大宛,实则是震慑西域诸国,充分体现了那句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然而,两次远征大宛虽以惨胜收场,但还是让西域小国全部臣服于汉朝,从而孤立了匈奴。沿途中亚各国听说汉军征服了大宛国,无不大受震动。这也算是汉朝“虽远必诛”的极致体现。

此后,汉武帝首次在西域建立屯田制度,开始在轮台驻兵屯田,并且设置使者校尉,这是汉朝在西域最早设立的军事和行政机构。从此,汉朝的军事影响力开始深入西域。

随着汉武帝去世,其儿子刘弗陵继位,即汉昭帝。

因为多年的对匈战争使得汉朝国力损耗严重,在政权交替之际,匈奴开始把手伸向西域。于是,西域各国开始蠢蠢欲动,楼兰、车师勾结匈奴,杀害汉使,抢夺财物。

此时,西汉著名外交家傅介子挺身而出。他带上金银财宝来到楼兰,以赏赐之名引诱楼兰王上当,找准机会刺杀了楼兰王,并且说出了那句名言:“汉兵方至,敢有动者,灭国矣。”此举使得西域各国不敢再有叛变之心。

此时的汉朝开始休养生息,不宜动用军队。傅介子以极小的代价赢得了掌声,使得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得到了稳固,堪称孤胆英雄。

随着休养生息,匈奴不甘心在西域失去往日的势力,于是纠结车师联合进攻汉朝盟友乌孙。

而汉朝政府两次全力支援后,汉宣帝登上历史舞台。面对匈奴的入侵,西汉最强外交官常惠出场。这里需要了解一下这位被埋没的英雄。

常惠作为副手,曾经跟随苏武出使匈奴。后来苏武被匈奴扣押,流放北海一带放牧,常惠也未能幸免,一同被扣押在匈奴达19年。

后来在汉朝使者和常惠的斡旋下,苏武和常惠才得以回到祖国的怀抱。19年后,曾经的少年变成了中年大叔。

二人矢志不渝地维护汉朝的威名,然而人们往往只会记得第一名,却没人会记住第二名。就这样,苏武家喻户晓,而常惠却被人遗忘。

然而,常惠不仅充满气节,更是功绩卓著。面对匈奴在西域的作乱,汉宣帝派遣常惠出兵西域,团结乌孙、莎车、疏勒等国,打败匈奴,使得汉朝对西域的控制进一步加深。后来,匈奴联合车师再次反叛,常惠率兵大破车师。

随后,匈奴发生内乱,常惠趁机收降日逐王,威震西域。至此,匈奴统治西域的机构随之撤销,亲匈势力几乎被清除殆尽,使得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