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西汉最被低估的功臣(2 / 3)

晁错与袁盎素来互相仇视,晁错之死虽与袁盎献策有关,但反观忠臣者必然要做孤臣。

众人的落井下石是次要原因,而根本原因还是在汉景帝刻薄寡恩,慌乱之中以牺牲晁错换取和平,并非影视剧所说的晁错自作自受,使其出师无名。

晁错之死,历史评价他为忠臣高洁。虽然他常被与同样被冤杀的千古忠臣龙逢、比干等人并列,但晁错的下场更惨。

因此,晁错的死其实并不是一个意外,只是因为汉景帝需要他来背锅。历史上的汉景帝虽然因公检不伤百姓而可以被称为明君,但其心胸狭隘,刻薄寡恩,无人君之量,却也导致了晁错之死。

【一口气看完大汉第一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历史小知识】

他是西汉第一风流才子,一曲琴声抱得美人归;他还是西汉安边功臣,因稳定版图疆域而名垂青史。他被称为“大汉赋圣宗”,才气不输唐之诗仙李白。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大汉才子司马相如。

说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千古绝恋,令人羡慕。然而,如今某些人为了吸引眼球,常常忽略事实,将司马相如称为“凤凰男”“千古负心汉”的代表。

其实,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不见于《史记》《汉书》等正史,只在野史中多有提及,尤其是小说《西京杂记》。而历史上的司马相如,称得上是大汉第一风流才子。

我们常常提到每个时代的文学巅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而司马相如一如唐之诗仙李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学底蕴。

更为有趣的是,司马相如常被人称为“吃软饭”,而他与大唐第一“赘婿”李白的人生经历颇有相似之处。

在武帝时期,文人常评价说:“父莫若司马相如,文墨若司马迁。”作为汉赋四大家之一,司马相如的文采被赞为“犹如天上文章”,因此被誉为“赋圣宗”。

司马相如原名司马犬子,长大后觉得这个名字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加上他十分喜欢战国时期有君子风范的蔺相如,于是改名为司马相如。

在汉景帝年间,由于景帝不好辞赋,司马相如并没有得到赏识。而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却十分欣赏他。

正是在为梁王宾客时,司马相如创作出了那篇广博弘丽、卓绝汉代的《子虚赋》。然而,随着刘武去世,司马相如因不得志而称病辞职,离开梁地,回到四川临邛,生活清贫。

临邛县令王吉与司马相如交好,于是邀请他来到临邛县衙暂住。临邛富商卓王孙得知贵客到来,便设宴邀请司马相如。

由此,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就此开启。卓王孙有一位女儿刚刚守寡,名叫文君,又名文后,她精通音律。

因为久仰司马相如的文采,她便躲在屏风外窥视。司马相如虽然装作不知,但实际上早已听说卓文君的才情。当受邀抚琴时,他便趁机弹奏了一曲表达爱慕之情的《凤求凰》。

卓文君听出了司马相如的琴声,偷偷地从门缝中看他,不由得被他的气派风度和才情所吸引,也产生了敬慕之情。

司马相如又通过文君的侍女向她转达心意。于是,卓文君深夜逃出家门,与司马相如私奔到成都,上演了一出古代版的“穷小子与富家女”的爱情故事。

他们也算是自由恋爱的先驱。而作为超级财阀的卓王孙,虽然口头上声称女儿违反礼教,但自己却不忍心伤害她,只是不肯给女儿一个铜板。

有些恋爱脑的卓文君,此时已陷入爱情的漩涡。来到司马相如家后,她才发现他家真的是穷困不堪,家徒四壁。

然而,面对这一切,卓文君却选择与他同甘共苦。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卓文君在成都生活一段时间后,对司马相如说:“其实你只要跟我回临邛,向我的兄弟们借些钱,我们就可以设法维持生活了。”

司马相如听了她的话,便与她一起回到临邛。他们卖掉车马作为本钱,开了一家酒店。卓文君当垆卖酒,掌管财务;司马相如则系着围裙,夹杂在伙计中间洗涤杯盘。

二人虽然日子过得辛苦,但却十分恩爱幸福,成为一段千古佳话,留下了“当垆卖酒”的典故。

而作为财阀的父亲卓王孙,闻讯后在兄弟和长辈的劝说下,终于承认了这段事实。他分给卓文君铜钱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一批财物。

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双双回到成都,购买田地住宅,过着富足的生活。

不久之后,司马相如所写的《子虚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又以《上林赋》被封为郎官。

他还出使西南夷,安定西南边疆,因此被称为“安边功臣”,名垂青史。公元前118年,司马相如因病免官,与卓文君居住在茂陵,不久之后因病去世。

纵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矢志不渝的爱情故事,不禁让人感叹:才子配佳人,一曲定终身,相遇、相知、相守,堪称千古绝恋,也满足了很多人对爱情的向往。

【一口气看完西汉开过最被低估的功臣,吕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