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儒家宗圣的一生(2 / 3)

后,部将庄桥率领军队叛变,引发人民起义。起义军攻下楚国郢都,将楚国的统治区域分割成几块。楚国因此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第四站:函谷关之战,秦昭襄王割地求和

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田文回齐国后,发起齐、魏、韩三国联合攻秦。田忌统帅联军,历时三年,最终攻到秦国的函谷关,并驻屯大军加以封锁。

之后,赵、宋两国也加入联军。公元前296年,函谷关被攻破,秦昭襄王急忙割地求和。

齐国向孟尝君听从了秦国的求和之言,放弃了灭亡秦国的良机。也失去了一个绝佳灭亡秦国的机会,从此再也没有灭亡秦国的机会了。

而这次由田忌领导的联合伐秦,也是战国五次合纵攻秦中唯一一次攻破函谷关的战役。

秦国的函谷关在历史上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可谓固若金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地理环境极为复杂,地形构造极为险要。

《过秦论》中写道:“于是六国之时,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其中的“关”指的就是函谷关。秦国通过函谷关阻挡了百万联军的进攻,可见其战略意义重大。

在整个战国时期,函谷关几乎是难以攻入的,成为秦国能够安稳发展崛起的重要因素。然而,田忌却是战国时期唯一攻破秦国函谷关的将领。

纵观战国历史,田忌两次大败商鞅变法后的巅峰秦军,使秦惠文王称臣,秦昭襄王割地。他的事迹虽在史书中少之又少,但却改变了战国局势的走向。田忌的才能卓越,却默默无名,不禁令人叹息。

【一口气看懂儒家宗圣,曾子历史小知识春秋战国】

他是以孝闻名却被孔子批为“愚孝”的儒家弟子,他的思想影响深远,他还是“以孝治国”政治理论的创造者。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儒家风骨——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宗圣”。孔门弟子中,以曾子最能传道,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孟子又是子思的弟子。

因此,曾子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原本并不高,但他上承孔子道统,下启思孟学派。随着后世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子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

曾子以孝为本的孝道思想,不仅是后世朝代“以孝治国”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后世国人的伦理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古训《增广贤文》中曾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动物尚且知道孝道,更何况人呢?然而,事情往往就怕矫枉过正。

曾子所提倡的孝本身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结果却也摆脱不了被束缚的命运。在宋明之后,甚至有一种观点叫“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

类似这种“变态”的观点还有很多,而在很多人印象中,这些观点都来自孔子,其实不然。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而孝道成为系统理论则归功于曾子。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

《孝经》作为儒家论述孝道的一部经典,其全面性和浓厚的政治化色彩标志着儒家的孝道理论达到了顶峰。而孔子曾批评曾子:“人不可以不孝,但不能愚孝。”原因在于曾子的孝道理论过于极端。

曾子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诚是孝的延伸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政治化,成为“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依据。

曾子认为,忠君可以作为家庭伦理观念“孝”的组成部分。

他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说:“事君不忠,非孝也;立官不敬,非孝也。”这表明,忠君的忠义成为孝的一部分,不忠君就是不孝。

这意味着在曾子的理论中,忠已经被纳入孝的范畴,孝所适用的对象由子女对父母的孝,变成了社会中的人对君主的忠诚。

汉朝以孝治国,按照“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原则,要求地方郡国向朝廷推举孝子。然而,这种做法逐渐被扭曲,形成了一种“愚孝”“假孝”的陋俗,并走向极端。

其表现一是欺世盗名,二是惊世骇俗。而我们所熟知的“二十四孝”,恰恰就是这种极端化的产物。

但值得指出的是,“二十四孝”是元代才出现的,而元代恰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转折时期。后代所谓的“压抑人性”的礼教,如缠足等,正是在元代大兴的。从“二十四孝”的内容来看,并不符合传统孝道的本来观念,特别是“埋儿奉母”等故事,更是灭绝人性。

它强调的是对父母愚昧的、甚至奴隶般的服从和忠诚,而这正是统治者所需要的。因此,可以说“二十四孝”并不代表孝道的真精神,而是一种扭曲。

传统孝道需要弘扬,尤其是在老龄化的21世纪更是如此。然而,“二十四孝”所传达的精神并非真正的孝道,并不值得我们去学习。《说文解字》中说:“孝,善事父母者。”

而《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