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并州刺史司马腾与将军王浚搬来了鲜卑人当外援。
成都王司马颖的手下刘渊见此表示如果放自己为匈奴单于,自己也能帮司马颖拉来匈奴人做队友,成都王司马颖同意了。
公元304年,刘渊回到匈奴,然而他并没有遵守诺言,反而自立为王,建立汉国,给了西晋致命一击。公元306年,八王之乱终于告一段落,东海王司马越最终取胜,掌控了西晋朝政。
4年后,晋惠帝司马衷被毒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皇帝虽然换了一位,但大权依旧在东海王司马越的手中,只不过司马越也得意不了多久了。
公元308年,刘渊称帝,随后他和汉国第二任皇帝刘聪一起不断进攻中原,此时的西晋早已没了斗志。
公元311年,刘聪帐下的大将石勒和刘曜领兵出击洛阳,而西晋的将领们要么是象征性地出兵防守,要么是公然率兵逃跑,就这样洛阳失守,晋怀帝司马炽也被俘了。
史称“永嘉之乱”。
公元313年,晋怀帝司马炽遇害,晋愍帝司马邺继位,他想要组织兵马反击,可奈何世家做大,皇帝根本无法指挥反击,只能不了了之。
公元316年,长安被汉国攻破。次年,西晋彻底灭亡。
【一口气看懂东晋的历史#历史#小知识#东晋】
东晋是一个围绕夺位和北伐展开的政权。从公元317年开始到420年为止,东晋政权经历了103年的风雨历程。
东晋的开国之君司马睿最开始只是个小透明,他本是西晋的宗室。
在西晋一抓一大把的司马王中根本排不上号,不过他相当会交朋友,北方士族中的顶流,琅琊王氏的王导就是他的好哥们。在八王之乱中,司马睿选择了明哲保身。
公元307年,八王之乱结束后,他就在王导的建议下自己调职出镇建业。
建业位于中华大地的南部,因此公元317年,汉赵灭亡,西晋北方大地生灵涂炭时,处于南方的司马睿逃过了一劫,也是这一年一块巨大的馅饼从天而降,砸中了司马睿。
西晋明帝司马绍在国破被俘之际写下了一封诏书,他在诏书中表示希望司马睿可以继任为帝,并在称帝后夺回被汉赵占领的旧都长安。
书一出,司马睿顺利升职。在世家们的拥立下,当上了继保,东晋自此建立。公元318年被俘的晋明帝离世,司马睿正式当上了皇帝,是为晋元帝。
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在东晋王朝,晋元帝司马睿可没有说一不二的权利,真正有权利的是以琅琊王氏为首的世家大族。
当时有一句俚语“王与马共天下”,这个“马”指的是皇室司马家,而其中的“王”就是权倾朝野的王氏一族。
毕竟没有世家的支持,司马睿根本坐不稳这个皇位。因此司马睿虽然贵为皇帝,却根本没资格和世家叫板,他心中很是不满。
为改变现状,他开始任用刘隗、刁协等心腹大臣制衡,以琅琊王氏为首的世家。
皇帝就是个坐在龙椅上的吉祥物,这一点世家大族心知肚明,慢慢地他们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世家能扶持皇帝,那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族人登上皇位呢?
皇帝任用心腹制衡他们之后,他们就更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思。
公元322年,琅琊王氏的王敦率先发兵,打着诛杀奸臣刘隗的旗号,追逐自己的皇帝梦。王敦一路势如破竹,攻下了东晋都城建业,自此大权独揽。
公元323年1月,失去权力的晋元帝司马睿忧愤而死。值此危难之际,他的儿子司马绍走上了皇位,是为晋明帝。
皇帝一死正是夺位的好时候,王敦正打算出兵,没想到他却突然听到了自己的死讯,原来是他的堂弟王导领着琅琊王氏族人提前给自己出了丧。
这一发丧东晋的士兵都以为王敦已经死了,纷纷士气大振,王敦一怒之下立刻就起兵造反了,没想到手下相当不成器,硬生生吃了败仗,至此身体不好的王敦也熬不住了,先一步咽了气。
王敦死后叛军更不是东晋的对手了,公元324年,叛乱终于被平定。
晋明帝司马绍人如其名,确实是位明君,不但有识人之能、容人之量,还能亲自率兵打仗,但作为一个皇帝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命太短了。
公元325年,年仅27岁的晋明帝就驾鹤西去,给自己4岁的儿子司马衍留下了偌大的江山。皇帝年幼,这可就给了世家和外戚机会,王导和晋成帝的舅舅外戚庾亮掌握了辅政大权。
庾亮此人一心想帮扶皇室打压世家,然而论其才能他却完全不够格,他不断猜忌朝臣,最终背反了手握重兵的将军苏峻和祖约。
公元327年,他们二人起兵叛乱,这场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东晋局势却越发岌岌可危。由于引发了叛乱,庾亮在朝中的处境越发艰难,最后他只能奉命出任豫州。
公元339年,王导病逝,次年庾亮离世。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