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正室逆袭30(2 / 3)

开始有些忘形,出去喝酒,喝的醉醺醺的,口出狂言道:“这天下马上就是我的了,到时候朕说什么就是什么。”

在京城最大的酒楼,热闹的大堂里瞬间安静下来,负责伺候司徒铭的小厮恨不得捂住主子的嘴。

司徒铭已经醉透了,继续道:“都给朕跪下。”

小厮把人连拉带拖把人拖走。

已经有人认出了司徒铭的身份,然后就传开了。

司徒铭酒还未醒,有关他口出狂言,不敬皇父之事京城人尽皆知。

司徒铎那边听到消息,嘴里的茶水一下子就喷出来了,好家伙,他的计划绝对没有这一环,这一趴纯属司徒铭即兴发挥,不过发挥的不错。

猪队友不是自己的那就是好事。

顾正清那边听说了此事,原本儒雅随和的脸上都是怒容:“蠢货,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大人,此事该如何处理。”

“把宁国公家大公子有断袖之癖的消息放出去,礼部侍郎宠妾灭妻,妻子被虐待一事放出去,被虐待的细节说的详细一些,还有……”

顾正清陆陆续续说了好几件能够震惊全家的阴私,这种事情平时发生一件估计都能被议论半天,一下子都放出去,到时候再派一些“知情人”把司徒铎这事说成是造谣,京城最大的酒楼是大,客人也确实是多,但是跟京城百姓基数相比,那就是少数。

到时候司徒铭的事自然也就变得似是而非起来,又有别的八卦吸引目光,一茬接着一茬,比司徒铭口出狂言可信度,精彩度高,到时候自然就没人再去关注司徒铭这点不知真假的“小事”了。

普通父亲看到儿子出息自然开心,司徒乾却不是个普通父亲。

司徒铎这差事做的好,他有高兴,但不多,甚至高兴中还掺杂着一些不高兴,司徒铎做的好才能对上顾正清不落下乘,他才好平衡,可是他做得太好了,从山东到京城,估计接下来还会传到别的地方。

有个太过盛名的儿子,岂不是显得司徒乾这个父皇很平庸,事实上没什么人会这么想,但是架不住司徒乾心里是真的认为的,他虚啊,各方面都虚。

事实上,司徒铎当然知道这么做会让司徒乾不高兴,他就是故意的,甚至还在里面拱了一把火。

司徒乾不会对他做什么,甚至可能会为了保持平衡,开始提拔起司徒铭的人,这就是他要的效果,顾正清那边肯定也坐不住,到时候才热闹。

原本他是有耐心的,但是入了朝堂后才发现许多实际问题,如今京城的朝堂已经是一潭死水,新官上任,首先要想的不是如何去解决百姓的问题,而是开始思考如何站队,如何才能报平安不被斗下去。

他可以跟着司徒乾和顾正清耗着,但是问题越耗越多,将来即便他接手了,那么只会问题更多,若是再发生几件大事,各地未必不会出现起义军。

泉县的事情看似是小事,若是真冷眼旁观,什么都不做,即便能镇压下来,将来也是一个祸患,若是被人借着由头大肆宣扬,揭竿而起,天下大乱“指日可待”。

其实司徒铎考虑的没问题,在委托人那世,这个时候委托人没有儿子,委托人已经自杀身亡。

泉县的疫病也发生过,只是司徒乾没当回事,他整跟顾正清斗得厉害,国库没银子,泉县百姓几乎全死了,封县城,周边县城又被感染的,疑似感染的,全都被拉去泉县“集中隔离”,去感染最严重的地区隔离,最后的结果,自然只有死路一条。

有人闹,反抗,被武力镇压。

确实没出什么大事,但是当地暗中多了一支起义军,司徒乾活着的时候安然无恙,他十岁儿子继位,就是这支起义军率先揭竿而起。

可以说,司徒铎想的都很对。

要说他心怀天下,他有,但是绝对没那么纯粹,他只是明白一个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民才有君,民不聊生,哀声四起,那便是“君”有错了,错了,就要换一个。

他等得起,百姓等不起,朝堂这样一天天下去,只会积重难返,与其变的将来更糟糕,不如快刀斩乱麻,赶紧让司徒乾让位好了。

这样也能尽快宿弊一清,重振朝纲。

他的思路完全是对的,因为要是不阻止,按照司徒乾“作死”的程度,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到时候朝堂上养出来的那些人,根本就不顶事,因为他们只会为了己方利益“吵架”。

虽说朝堂上不同的为了表达不同的观点这个过程本来就是吵架,但是他们是每一件事都在吵架,这性质已经变了。

事情就如同司徒铎预料的那样,司徒乾开始更加重视起司徒铭,顾正清那边对司徒铎没怎么警惕,知道他泉县的事做的很好,但是那是能力问题,顾正清这样的老狐狸不觉得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有本事跟他算计。

主要是顾正清轻敌了,他能力强,但是纵观历史,他算不上能臣,只能说全靠同行衬托,这就让他对自己的真实能力失去的一个判断,他把自己标榜成最会算计的那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