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的截面看起来跟大理石不一样。
大理石看起来非常细腻,花岗岩则颗粒感很强。
成分主要是石英、斜长石和钾长石。
有些还含有角闪石和云母。
结构致密,除了开裂的地方,正常的晶体之间没有空隙,水很难渗进去。
刚好今天的下雨天能变相的帮张伟鉴别花岗岩。
此外从颜色上来判断,花岗岩通常是灰白或肉红色。
此外还有少量青灰、黑灰、黄色和绿色的。
总之通过透视出的石头截面的,颗粒的形状和颜色,张伟基本能准确判断出是不是花岗岩。
毕竟好歹是手上有一个花岗岩矿的矿主,他对这种石头还是做过深入了解的。
张伟边透视着地面,边往前慢慢移动着。
他还是准备采用之前的包围策略。
就是围着山体转圈,除非遇到比较深的峡谷,要不然就一直围着转一圈。
探查地下。
山体是受地质运动,地壳挤压造成的隆起。
如果会大面积的有某种矿产,那它大概率在山脚会出现。
如果山脚往下二十米都没发现,那就超出了自己的探查范围,基本上可以按照没有矿产处理了。
毕竟地下二十米,对于挖矿来说不算深。
但那也要看是挖什么矿。
要是之前的金矿、玉石矿乃至大理石矿,埋的深,开采难度大也就算了。
毕竟里面的东西比较值钱,开采的成本高点也就高点了。
可这是花岗岩,这种石头对于大部分采石场来说利润并不高。
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先开挖二十米的深度才能开采出来,属实有些不划算。
当然,张伟的产品规划是利润高的石雕和装饰石板,跟普通的采石场不一样。
但即便如此,如果埋的太深的话,还是会大幅度增加开采成本。
进而压缩产品空间。
毕竟石头加工成石雕和石板也是要成本的。
而且,超过自己的透视范围的话,他就是想开采也没法确定地下是不是有花岗岩矿了。
除非花钱找勘探队。
但请勘探队漫山遍野的找花岗岩矿,着实有些不划算。
所以张伟的策略是,如果在山脚下就发现了地下有大面积的花岗岩矿,那是最好的。
如果没有,就往山上探查。
但往上探查也是有高度限制的。
按照眼前这座山的体量,张伟大致估算了一下,最多探查到20米高。
20米往上的话,就算几千万或者上亿年前,山体隆起的时候上面全是花岗岩,也没多少开采价值了。
一是山体越往上截面直径越小,就算全是花岗岩储量也没有多少了。
而且,随着高度的增加,开采难度也会变大。
对于花岗岩这种非名贵石材来说,不值得。
张伟视线透过表面的土壤、然后透过石头层一路向下。
此刻张伟脚下的石头主要是板岩。
这种石头硬度低,也能做建筑材料,但是属于那种最次的材料。
价格非常低,没多大的开采价值。
张伟就这样一路围着山体转圈,地下大部分都是板岩。
此外还有一部分非常杂的石头,也没什么开采价值。
既然山脚地下没有发现花岗岩,张伟转头就向山上爬去。
由于是找那种大范围分布的石头,发现不是就立刻变位置,所以整个探查的过程很快。
就这样一圈一圈的下来,张伟很快就来到了山脚二十米以上的山腰。
跟山脚差不多,山体里的石头也是由板岩和不知名的杂石头组成。
在往上就没必要了。
而且天空中还时不时的发出轰隆雷声,要是爬的太高他还担心被雷给劈了。
第一座山就这么被他给划掉了。
雨仍然在下,张伟马不停蹄的下山,开车向附近的另一座山附近赶去了。
其实在陆地上,花岗岩大批量密集分布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其实如果山脚地下没有花岗岩的话,那上面山体里有花岗岩的几率并不高。
当然,也有一部分花岗岩矿只是在一座山上的一小片地方有。
这一般都是在以前地壳运动特别剧烈的地方,山体隆起的时候,只是带出了大片花岗岩分布带的一小片区域。
这也是张伟探查完山脚再去探查山体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好不容易有时间,冒雨来找一回矿,自然得找的仔细点。
车很快就来到了第二座山附近。
张伟越来越觉得当初选择这种硬派越野是正确的。
赶山的时候,他每次都是尽量把车靠近山体去开。
今天在这种下着雨,树林里坑坑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