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读书人更少,要想找好点儿的老师,工资待遇自然不能太低。
如此一来,成本就比较高了。
为了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得起学,朱吾适也算是绞尽脑汁了。
首先就是慈善基金,鼓励有钱人募捐,然后用募集到的资金开办学校。
学生的话,忽悠大明年轻的读书人去支教。
在大明,能够读得起书的,大部分家里条件都不算差。
这些人并不是人人都能当得上官的。与其在家苦读,不如出去支教两年。
夯实基础的同时,也能锻炼心性,增长见识,体察民情。
对以后的科举也是有帮助的。
反正古代本来就有游学一说,与其到处溜达,不如去支教。
而且吧,朱元璋现在越来越看不上那些富裕家庭出来的,死读书的学生了。
光四书五经读得好,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实践能力差得很。
支教的话,或多或少也能锻炼一下。
既然是皇帝提出来的,自然也是得到了积极响应的。
这些人根本就不需要工资,每个月补助一些生活费就行了。
说是补助生活费,其实很多人是看不上这么点儿钱的。
不管他们看不看的是,朝廷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希望小学和支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穷人读书难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算是现代,依旧存在。大明何德何能,能比现代做得更好啊。
但是这也算是给了穷人一个机会。
有心读书的,先去希望小学上几年,不说学习多好吧,起码读书识字不成问题了。
然后就可以考职业技术学校。
基本上每个大点儿的城市都会盖一座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