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 / 2)

朱吾适理想中的应天府应该是像长安那样,横平竖直的。

但是受限于地理条件,这个目标是难以达成了。

那就只能尽量将每一条主干道修得直一点,宽一点儿。

修路就必然涉及到拆迁问题,郊区发展好了,就可以把拆迁户安置到郊区,老城区的改造也更加方便。

这些事儿都得一步一步来。

谁让朱元璋占领应天府的时候没有把基建搞好呢。

又是几天过去,大明群英楼的建筑方案就拟定好了。

这种建筑还是要体现出华夏特色的,所以这次的规划是工部出的。

朱吾适只是给了一些意见。

首先,群英楼可以不用特别高,但是一定要够大。

毕竟以后也要接待游客的,弄得太小了人都进不去,还看个屁啊。

所以群英楼的主体建筑最后确定就是宝塔的形状,只不过这个宝塔非常的大。

一共就六层,最上面一层是朱元璋和他的家人们的画像以及个人简介。

这些简介当然是经过一定的美化的,负面的东西也没有写。

第二层是国公,再往下就是侯爷,以此类推。

国公和侯爷他们这些人自然是好的坏的都会写上了。

不仅如此,每个人画像旁还留了空白地方。

以后如果犯了大错,就会临时再加上。就问你怕不怕吧。

最些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名字。

有名字的,全都刻在墙上,没有名字的就没办法了。

主体部分之外,是一个很大的公园。

公园里树立一座座凉亭,亭子里立着石碑,每一座石碑上都会刻上朱元璋经历过的一场战役。

游人来到这里,除了欣赏风景,可以通过这些石碑,追忆过去。

等到看完这些石碑,就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了。

等进入群英楼,首先看到的,就是密密麻麻的人名,这些人,都是为了大明牺牲的将士。

如果只是说死了多少多少人,那只是一堆数字,感觉其实不太深刻。

但是当一个个人名出现在面前的时候,那种震撼感,扑面而来,又有几个人能无动于衷呢。

然后再上楼去,看看一个个侯爷国公,原来他们的出身也是这么的低微啊。

尤其是最上面那个皇帝,小时候竟然是给地主家放牛的,后来还当过和尚,要过饭。

就这样一个人,带着一群泥腿子,竟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封建帝国。

此时心里恐怕只剩一句话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当然了,但凡是有脑子的,都不会看了这些就跑去造反。

不过激励年轻人努力奋斗倒是有可能。

人家一个要饭的,努力奋斗成了皇帝。

你的起点比他高多了,当个县令不算难吧。

或者当个成功的商人啊,去大明皇家科学研究院当院士啊,都是有可能的嘛。

加油吧,骚年。

这个公园就免费对公众开放了。

至于公园外面,就搞一条商业街。

靠着店铺收租,也够公园的维护费用了。

经营得好的话,甚至还有盈余,都可以用来充盈国库嘛。

这条商业街又能增加就业岗位,带动这一片的经济发展,一举多得。

大明群英楼的工程刚启动,附近就已经有很多小摊贩了。

为了防止贪污,也为了提高工人们的待遇,朱吾适给朱元璋出了个主意。

凡是工部接的工程,但凡是有条件的,都不管饭。

所谓的有条件,就是工地离城市比较近的。

这样有几个好处,第一,工人能够多拿工钱。拿到的工钱可以去买饭吃,也可以自己带干粮,省下来的钱贴补家用。

第二,给当地百姓创收。

就像大明群英楼这样的工程,动辄几百上千人施工,一干就是好久。

工地不管饭的话,工人就要在外面吃,那附近的百姓就可以去摆摊了。

当然了,朝廷要派人去监督的。食品卫生是一方面,价格也是一方面。

只要监督到位了,百姓摆摊儿卖饭必然能赚钱。

第三,自然是防止贪污了。

工部的工程,财政拨款的时候自然是有工人伙食费的。

这部分费用拨下来,真正能用到工人身上的能有多少呢。

假如一个工人一天的伙食费,朝廷出十文钱,工部能够保证把这十文钱全都用到工人身上吗?

不贪不贪的,都会有一些损耗。

干脆就直接把这十文钱算成工钱,给到工人,然后让他们自己解决食物问题。

就算工人一天花十文钱出去吃饭,起码这十文钱他是实打实买了十文钱的食物,而不是被上面克扣个三文五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