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声里,寝室的门一下子被打开。
是室友刘晓夏带着行李回来。
一进门,看到林意穿着大裤衩坐在凳子上,脸上就十分惊讶:“呀,老林,这学期你咋是回来得这么早?难得嘛,第一个回寝的!”
这3614寝室里的室友,是已经习惯于林意一个学期几乎进不到人。猛然的在这还没进入到上课第一周的时间就看到了林意坐在这儿,刘晓夏表示就很诧异。
作为寝室里最先回到学校的两人,当晚,林意和刘晓夏两人相约出校门吃串串。而出了校门在这周边闲晃,林意就感受到广院改校名这件事,影响是深远的。远的不提,就近处这些商铺而言,原本许多挂名为“广院xxx”的广告牌,入目可及的不少已经是更换为“中传xxx”......
一觉过后的翌日一早。
更名后的传媒大学正式进入迎新时间。
林意整了一身行头,主要是头上戴了一顶红色志愿者小帽,在校门内的广场各院系摊位上坐着。
作为更名后第一届招收的新生,学校今年是新设了不少新专业,主要是文科非艺术类方向,这就导致了今年的新学子,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届。
为了做好迎新工作,其实在晚间的时候,校内几个校级组织已经是组织志愿者,同第一批开学的京城国字号等大学一起,是在火车站那边驻点等待从各地而来的学子。如果校内迎新实践学分只能加0.1分,那么在车站去驻点迎新是可以加0.5分的,但林意莫有去报名,因为他的迎新,只为迎接一个人。
而这时候。
冷泠同学和她的父亲,正离开下榻的宾馆,坐上了前往传媒大学的地铁之上。
这还是父女两人第一次坐地铁,自己生活的小城里没有这个,此刻就很新颖的感觉,不过因为从火车站到传媒大学的地铁线路要转乘,所以父女俩的眼睛是时不时瞥向车厢上的站点牌,在轰轰轰的地铁运行声里留心听着到站的名字。
手上捏着地铁卡的冷泠,掌心里握着手机,不时翻看着屏幕聊天记录里的路线,这路线是师哥发给她的,不然习惯于的士打车的她,也不会这么熟悉知道要在哪一站转乘。
地铁的好处是不似地面交通的堵塞,在中途换乘了一次、前后耗时一个半小时的父女二人就从传媒大学站下了车,拖着行李箱从人流汹涌的通道里走了出来。
终于站在心心念念的校门之下是什么体验?
关于这个问题,于这个秋光迷人的午后抵达的冷泠同学应该是有最大的发言权。
这是她第二次来京城,校考离开前将眼前这扇校门记忆在心头,一直以进入这个学校为目标,当真正实现、再次抵达时,门还是这个门,校名却已改头换面。
挂在校门口柱子上的“欢迎2004届新同学入校”横幅在风中摇摇晃晃,天空很蓝云也很白,白杨大道哗哗作响,欢迎着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学子,遍目所及,是如心中欢喜的样子。
这时候,林意正和旁边人接待一问在院系接待台前报道的同学。
正和旁边同学说话里,林意就感觉裤兜里手机嗡嗡震动,戴着迎新志愿者小红帽的林意从裤兜里掏出手机,接听道:“喂?”
就是很喜悦很欢快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师哥呀。”
然后,冷泠姑娘就很欢乐说:“我来了,师哥。”
林意刚想问人在哪个门,就听到电话附近有声音在问学妹是哪个院系。
旁边,还有一道沉稳的男声。
林意问:“在哪个地方?”
冷泠同学道:“大门,有迎新红幅的。”
林意边往校大门走边说:“我头上戴着迎新帽,马上就来。”
举着电话的冷姑娘懵逼,眼前门口热切的学长学姐们,可都戴着小红帽的。
更懵逼的送小棉袄来京上学的冷爸,原本他拎着行李站在学校绿化旁,突然就被小棉袄拿走手里的行李箱,被勒令着去超市帮忙买生活用品,这是……什么情况?
而这边,看到林意抬腿就走,旁边人就喊:“诶……老林,你去哪儿?”
但只是一会儿功夫,就在人来人往的教学楼前广场里淹没掉身影。
林意看到冷泠的时候,姑娘是梳着单马尾,背着双肩包,颠着脚尖四处张望着。从上而下的看上去,应该是有为今日开学打扮过。
身上穿着白色的绣花裙,裙摆绣的应该是荷花吧……带褶边,隐约着芽绿色的小荷叶。脚上踩着圆亮的小皮鞋,裙摆之下的小腿,纤白里透着健康的红色......也就当下不兴腿玩年。
姑娘脸热扑扑的,大概是一路挤地铁的缘故,鬓角流淌着汗珠,蒸腾的热气里散发着雀跃又香甜的气息。张望顾盼里,明媚而阳光着,满怀着对向往学校今后生活的憧憬。
在她看见林意时,唰的就举起一只素手,挥舞摇摆,笑意盈盈。
旁边热心的学长一见这状态,顿时明了:得,这是有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