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九章解气(1 / 2)

第七百九十九章解气

天气暖和以后,千丝坊卖什么呢

当然还是和毛线有关的物件。

比如各种坐垫,圆的、方的、素色的、花色的或者带各种图案的。

又比如毛线包包,手提的、斜跨的,各种颜色,不同针法,还能添加一些自己的创意图案。

还有就是毛线地毯、毛线抱枕、毛线盖毯、毛线椅垫等等,这些都是季节性不那么强的物件,春夏秋都可以售卖,客人也可以买了毛线自己织。

花色可以任意搭配,图案可以学着毛线动物的样子勾勒,每个季度都选出最受欢迎的前五样图案单品给予奖励,千丝坊的员工们都摩拳擦掌。

千丝坊的毛线织品都是有手工费的,如今就是小黄和小王这等伙计都学会钩织毛线,学会了以后,大多都是全家人行动起来,一起挣这份手工费。

这样等于一个人能带动一家人的挣钱,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薛小苒让石惠心她们先做些样品,然后摆放出来,客人来了,多介绍一些新物件,让客人懂得这些物件的用处。

很快,冷清了一段时间的千丝坊又慢慢热闹起来。

坐垫和抱枕成了最受欢迎的新品。

特别是各种卡通动物图像的抱枕和坐垫,简直不要太受欢迎。

这种动物图像的抱枕和坐垫,因为配色针法要求比较高,手工费也高,卖的价钱自然也高。

可京城是什么地方,越是稀罕越是卖得俏,价钱什么的都不是问题。

甚至有些客人点明要求用最好的羊毛线钩织,开始定制毛线织品的客人就越来越多。

当然,亲自跑来学习如何钩织的女眷也不少,高门大户的女眷一天到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总得找些事来忙活,好打发闲暇的日子。

有了各种时兴的毛线织品,千丝坊的生意又红火起来。

那些跟风卖毛线团的布庄,没有像千丝坊这般精巧的毛线织品撑铺面,天气一暖和,毛线团根本卖不动,只能看着千丝坊红火的生意眼馋。

乌兰花巴拉巴拉把外面的情况回报给薛小苒,笑得脸上都快开出朵花儿来了。

“看到那些布庄卖不动毛线团,真是太解气了,哈哈,看他们以后还敢不敢跟风了。”

乌兰花仰面大笑,惹得在树上摘花的阿雷都探出了头观望。

她们正坐在花园假山上的凉亭里,二月的暖风拂动荷塘边的垂柳,小鸟在榕树上唧唧啾啾,四周一片春意盎然。

热孝中的薛小苒哪都去不了,董明月她们也不好上门,好在还有乌兰花每天下午跑来陪她说话解闷。

“卖还是会卖的,不过,应该会谨慎些了。”薛小苒也笑,有利润就有人眼红,不可能不卖的。

“哼哼。”乌兰花哼唧两声,随后又说起了旁的事情,

“我瞧见街上有不少书生都背着粗布大背包,后来才知道,这种远行用的背包,周遭的城镇都流传开来了,赶考的书生都用背包背书和衣物。”

乌兰花不高兴地嘟起了嘴。

那些背包也是仿制她们的。

薛小苒听着却乐呵呵的,“这是好事啊,背包能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便利,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这种没有啥技术含量的物件,会女红的姑娘妇人都能做得出来,没什么好计较的。

两人絮絮叨叨说着话,等到申时过半,乌兰花才带着阿雷回了薛府。

整个二月,薛小苒基本都在府里猫着,不适宜出府,她闲着无事,就督促起卫青涯招人的事情。

卫青涯招了八个落第书生负责抄书,而译文的事情,他让苏源和另外一个叫宋荣的幕僚负责。

那八名书生都是秀才,有老有少,年纪最大的四旬出头,年纪最小的二十有五,都是屡试不中的落第秀才。

乡试无望,只能另寻出路。

这些秀才都有同一个特点,就是字写得好。

知道他们要负责抄写古籍珍本,这些秀才都甚为欣喜。

卫青涯亲自去了趟酆王府,挑选出他觉着有用有意义的古籍珍本,借回王府,让这些秀才们每日抄写。

瞧着卫青涯对抄书的事情很上心,译文的任务却直接抛给了苏源,薛小苒撇撇嘴,知道他虽然接受了译文的用处,心里却还是很不以为然的。

薛小苒也不与他多辩,自顾去找苏源。

苏源三十多岁,性格温和有礼,才学也不错,所以,连烜才会让他去教薛小磊。

另一个宋荣,年近五旬,胡子和鬓角都已花白。

宋荣也是个好脾气的人,要不然,把野史游记翻译成大白话这种活,可不是谁都会接的。

对于有些心高气傲的读书人来说,大概会觉着有辱斯文吧。

“苏夫子,那本七国周游记译了多少”

这本游记是前朝一名非常有名的大儒写的,他年轻时周游列国,写了很多游记心得,年老后著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