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鄱阳湖大战(2 / 3)

主动权就在自己手上了。

所以笔者认为陈友谅在战略选择上问题不大,利用这个timing打洪都,应该是当时的最优解。

再来看战术执行。

打洪都肯定是越快越好,毕竟夜长梦多。但洪都毕竟是个大城市,不那么好打,如果没有迅速拿下,还要有b计划。

所以陈友谅先是闪击洪都,不出意料,没有迅速拿下,于是执行b计划。

先围洪都,再慢慢蚕食江西其他地盘。江西以前本来就是他的地盘,朱元璋自己的“中央军”基本都在洪都,其他地方的部队都是投诚过来的,就派了几个官员去接管。所以江西其他地方,像吉安,赣州等州县很快就被陈友谅的人拿下了。

围了洪都以后,不光粮草给断了,信息渠道都给掐了,不让朱文正去应天搬救兵。这个执行得很好,但不完美。

很好就好在朱元璋在洪都被围两个月后才收到消息,不完美则是朱元璋最终还是得到了洪都被围的这个消息。

战术执行到这里出了点意外,敌我双方估计都没料到朱文正带着两万人马,硬扛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整整八十五天。

这八十五天太重要了,如果朱文正没扛住,那朱元璋基本上就不用来了,直接退回应天算了。如果陈友谅拿下洪都,朱元璋再打回洪都的概率几乎为零。

这里顺带提一嘴朱文正,朱元璋哥哥的儿子,他的亲侄子。朱元璋哥哥死了后来投奔他,基本是他当亲儿子一样一手带大的。(跟他的亲外甥李文忠的情况类似)

洪都保卫战朱文正立了大功,从这整个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来看,说他是首功也不为过。据说战后老朱没重赏他,他心生怨恨,后来就反了,然后被软禁到死。

史料里记载了他的三个罪行,一是私生活不检点,强抢民女;二是床上雕龙画凤,有僭越之嫌;三是暗通张士诚,想投敌。

说实话这几个罪名感觉都挺牵强,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有机会再分析一波。

接着聊鄱阳湖。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陈友谅有两个选择,第一,撤,带着全家老小回家,下次再战。第二,干,就在这里干一票大的,跟朱元璋决一死战。

他选择了干!

这个选择理论上没问题,毕竟自己不仅人多,而且战舰又多又大,六十万对二十万,优势在我。

具体怎么打,其实他也有两个选择。第一退回湖口,占据长江上游,以逸待劳,等着朱元璋过来了再干他。第二就在鄱阳湖等着朱元璋来,再集中攻城的全部人马干他。

他又选择了方案二。

其实也没问题,毕竟他人多船多,鄱阳湖水面开阔,可以展开全部队形。而长江江面比较窄,大部队展不开,那他的人数优势,船数优势就要打折扣。

然后就是朱元璋来了,双方干起来了。

这场大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双方在湖上硬干;第二阶段是朱元璋退回长江,扼守隘口,双方对峙;第三阶段是陈友谅忍不了了,直接强行破口,结果一不小心领了盒饭,然后部队就一败涂地,一直退回武昌(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来看第一个阶段,虽然《明史》跟《明实录》记载各种大胜,各种火攻,烧了多少船,杀了多少人。

但实际上这一阶段朱元璋应该是吃了亏的,因为他一直在退,而且朱元璋还差点被张定边越塔强杀。

可能这一阶段朱元璋打出了比较可观的战损,奈何对方人多船多,于是就只能边打边退,从鄱阳湖一直退到了湖口。

在第一阶段吃亏后,朱元璋改变了策略,退回长江,扼守隘口,把陈友谅困在鄱阳湖,再让朱文正率洪都的部队断陈友谅的粮草。

双方就进入到第二阶段的对峙。这一阶段朱元璋占了地利,陈友谅空有大舰队,奈何口子太小,不利强攻,于是只能大眼瞪小眼,瞪了十多天。

这段时间虽然没怎么干仗,但双方都很难。陈友谅难在搞不到粮草,朱元璋难在他耗不起,毕竟他菊花位还有敌人,无论是张士诚还是王保保要是这个时候给他来一下,他都受不了。所以他还写了信给陈友谅,要求停战,握手言和,但陈友谅拒绝了。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可能还难一点。

过了十多天后,陈友谅确实没粮草了。实在忍不住了,于是就不计代价,强行破口。陈友谅不要伤亡数字,只要塔山,哦不,要破口。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个伤亡数字里包括了他自己。

于是就进入了第三阶段,陈友谅率部强攻,正面突围。

这是一场混战,双方打得乱成了一锅粥。占据地利的朱元璋肯定有优势,但陈友谅还是人多,结果还是被破口了,陈友谅的舰队突围了。

陈友谅突围后,其实朱元璋很担心陈友谅再杀个回马枪,毕竟突围后陈友谅在上游,而且人马还有不少,再打起来怕就要吃大亏了。

不出意外的话,就会出点意外,陈友谅竟然在混战中被箭射死了。史书中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