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诈降诱敌攻应天(1 / 2)

常遇春是个急性子,率先开口道:“管他什么打鱼的,贩盐的,先杀到太平,给花云兄弟报了仇再说,张士诚那盐贩子要敢来,只消给末将五千人马,定叫他有来无回!”

朱元璋笑着摇了摇头,“这太平城我们经营多年,城池坚固,陈友谅又布以重兵,攻城太难。而且太平在上游,应天在下游,陈友谅水师又数倍于我,逆流而上与我水师不利。纵使拼个惨胜,张士诚再趁虚而入,必定得不偿失。再者,我部大军于陆路直取太平,最少要一天才能到,若是陈友谅率水师直取应天,半日就到应天,如此必败无疑。”

徐达接口道:“不如重兵于应天死守陈友谅,再遣勇将,分兵于常州扼守张士诚。”

朱元璋眉头紧皱,“这样的话,怕不能长久,兵分两路,腹背受敌,难啊!”

朱元璋看向刘基:“伯温先生,可有妙计?”

刘伯温上前一步,“现下局势,攻难保稳胜,守则难以持久。欲破此局,关键就在一个快字。当下大敌当前,若能以迅雷之势破陈友谅,张士诚不足为虑。”

朱元璋点了点头,“先生此言有理,不过如何才能速胜陈友谅呢?”

刘伯温面有难色,没有言语。

朱元璋看向康茂才,“我倒有一个办法能速胜,但要康大帅好好配合,不知康大帅可愿意?”

康茂才上前道:“主公吩咐便是,末将万死不辞!”

朱元璋道:“陈友谅邀张士诚来攻,怕最少也要十数日光景,若要速胜,就要在张士诚兴兵来攻之前,引陈友谅主动来攻应天。若要引陈友谅速来攻应天,非康大帅不可。”

康茂才道:“主公只管吩咐便是。”

朱元璋又道:“康大帅曾与陈友谅有旧,只需康大帅诈降,写信给陈友谅说愿为内应,只要陈友谅相信康大帅是真降,必引兵来攻,只要他陈友谅来,这事就成了八成。”

康茂才道:“末将府上倒是有个老门房,与陈友谅相识多年,若是让他去太平送信,陈友谅应该会信。”

李善长道:“此战若是不能速胜,张士诚再引军西来,应天城危矣!”

朱元璋笑道:“只要他陈友谅敢来,定将他杀个片甲不留。陈友谅一败,张士诚定不敢来!”

太平城里,陈友谅心想只待张士诚的信使一到,直取应天,他朱元璋必败无疑,朱元璋若败,整个江南再无抗手,这天下可谓手到擒来。

忽有人来报,有使者持康茂才的书信上门,陈友谅心头略有惊疑,等看到康茂才的信函,不由哈哈大笑,直呼:“真乃天助我也!”

忙问那送信之人:“康大帅现在在何处?”

信使答道:“大帅被命驻守江东桥。”

陈友谅又问:“这江东桥是石桥还是木桥?”

答曰:“江东桥是木桥。”

陈友谅不由得哈哈大笑:“好!你回去告诉康大帅,朕明日便至,到了江东桥就以老康为暗号,听得有人喊“老康”便合军直取朱元璋大营。”

使者回应天,将今日之事进行了详细汇报。朱元璋得知陈友谅明日便来攻城,心想大事成矣。

随即令李善长拆了江东桥,改成铁石桥。李善长一个晚上便将一座木桥,改建成了铁石桥。

同时命冯国胜,常遇春率三万人马伏于石灰山,徐达于应天南城门拒守,杨璟率军伏于大胜港,张德胜、朱虎率水军出龙江关,朱元璋亲自坐镇庐龙山。

于山巅设红黄二色大旗,若举红旗则是敌军已至,明面上的各路军马出击;若举黄旗则伏兵尽起。安排已定,各司其职,只待陈友谅自投罗网。

当晚陈友谅召集众人,说道:“朱元璋手下康茂才邀我攻建康,他来做内应,诸位觉得靠得住吗?”

丞相张必先回道:“朱元璋向来奸滑,此事必有诈。”

陈友谅只是沉吟不语。

太师邹普胜道:“丞相言之有理,康茂才虽与陛下有旧,但此时来投,怕是准备好了天罗地网,只等陛下去钻。”

陈友谅阴狠地笑了笑:“他康茂若是诈降,朕倒也不怕。太平现在水师数万,战舰千艘,顺流而下,直取健康。就算他康茂才是诈降,攻不下健康,退回太平也不过半日。他若是真降,那就是天赐良机,若是不去一趟健康,怕要追悔莫及。”

最终陈友谅力排众议,决定出兵,直取朱元璋大本营——应天。

翌日,陈友谅亲率水师数万,战舰千艘,直扑应天城。陈友谅水师先到大胜港,大胜港杨璟整军备战。

陈友谅见这水路很窄,只能同时行三条船,易守难攻,又见对方军容整肃,怕是不好打,便退回长江之中。

再沿江而下,到得江东桥,陈友谅一看,又是大惊,昨天说的是木桥,今天就变成了铁石桥。

于是派人于船头大喊“老康!”

喊了半天,没有一点动静,知道这其中必有诈,只得退到龙湾,先派一万人登岸,以修筑防御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