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兵锋东进高筑墙(1 / 2)

朱元璋在秦淮河畔听着茶客们讨论着这应天城里的是是非非,有东家的长,西家的短,也有天下大势。

这应天城的义军口碑还是不错,朱元璋偶尔也搭上一两句,听得也是津津有味。

等到回府之时,朱元璋对冯国用道:“你安排人秘密去查下,看这城内外的军士有多少为非作歹,罔顾军令的,查清以后速来报我。”冯国用领命而去。

大军即将出发攻打镇江的前一天,朱元璋召集众将。义军刚攻克应天,众将领也是战意高昂,皆言拿下镇江,易如反掌。

朱元璋高坐主位之上,眉头紧皱,面沉如水。

一片嘈杂过后,众将见朱元璋如此模样,渐渐安静了下来。

等到众人都不再言语,朱元璋拿出一本册子,翻看着,边翻边缓缓开口道:“汤和、廖永安、俞通海……”

朱元璋一连念了十余名将领的名字,那十来人走上前来,面面相觑。

朱元璋将册子上所记的一些军士抢掠百姓,胡作非为的事情大略的说了一遍,而后把书册重重的砸到案几上,怒道:“你们御下不严,放纵手下军士祸害百姓,你们可知罪!”

以汤和为首的那十几名,连忙伏地认罪。

朱元璋看向李善长,“李都事,按军法,当如何处置?”

李善长上前一步,迟疑了半天后缓缓道:“扰民军士按律当斩,诸将御下不严,亦当杖责。”

朱元璋双目微闭,而后缓缓睁开,“李都事,按律执行吧。”

李善长回道:“大帅,如今应天刚定,降卒龙蛇混杂,不少元军余孽也潜藏在应天城中,军士难免有些放纵。望大帅念在攻克应天之功,让众将士戴罪立功,以后严加御下便是。若是此时大兴刑狱,恐军心有损,于东进镇江不利,请大帅三思!”

以徐达为首的其他人也纷纷求情,“望大帅三思!”

朱元璋叹气道:“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要争这天下,靠的不仅仅是精兵强将,靠的更是民心向背。自本帅孤身出濠州以来,无论滁州,和阳还是太平,所过之处都是秋毫无犯,才能成就今日之局。若是诸位都是纵兵劫掠,只图一时的痛快,那镇江我们就不用打了,在应天好好享受便是。”

众将纷纷告罪,立誓以后定当好好约束手下,若有再犯,愿领军法。

朱元璋沉默良久,“此次念你们初犯,本帅便不再追究,希望你们如李都事所言,都能戴罪立功。若是以后再犯,本帅定斩不饶!”

随后便部署明日东进以取镇江,以徐达,汤和领步军,廖永安,张德麟领水军,兵分两路,水陆并进,直取镇江。

义军共四万,号称十万,镇江城内苗军元帅完者图见义军势大,临阵脱逃,镇江守将段武不敢出战,据城死守,于城墙上被乱箭射死,镇江城一日便破,元平章定定也死于乱军之中。

改镇江路为江淮府,置秦淮翼元帅府。赏有功之将,封徐达,汤和为统军元帅,俞通海为秦淮翼元帅。

时年六月,命邓愈、邵成领兵攻广德路,克之,改为广兴府,置广兴翼行军元帅府,以邓愈、邵成为元帅。

应天城,大帅府,朱元璋召李善长,汪广洋等文士参谋议事。

朱元璋拿着最新送来的军报,“镇江来报,镇江降将陈保二复叛,去常州投了张士诚,徐达来问是否发兵常州,诸位觉得如何?”

汪广洋道:“张士诚现在已占江东富饶之地,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又新下湖州,克金坛,兵锋正盛。我们则是西有徐寿辉,南有方国珍,此时若与张士诚交恶,怕被坐收渔翁之利。”

李善长道:“话虽如此,但降将叛去他人,若是不闻不问,怕是军心不稳,让天下英雄小觑了。”

朱元璋眉头紧皱,“二位皆是言之有理,现在问题不光是如何面对张士诚,天下分崩离析,我部义军最终还要面对天下各路诸侯,当如何自处?”

立于下首的朱升上前道:“现在群豪并起,都欲逐鹿中原,河南河北多以大宋为尊,基本统领北方义军。南方徐寿辉据湖广江西,算是占地最广。张士诚雄据江东,富饶之地,算是最富。方国珍偏安东南,据东南之险,算是最稳。而我部义军尚不能与众称雄。元廷尚有百万雄师,与众义军厮杀已久。欲图大业,大帅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徐徐图之。”

此语一出,众人皆叹服。朱元璋也默默点头,“那依先生之意,此次与张士诚当如何?”

朱升回道:“张士诚一个私盐贩子,狡诈而不守信,不宜与之为伍,当东进击之。若是与之虚与委蛇,必贪得无厌,蚕食我江南之地。”

汪广洋接口道:“但此时张士诚势大,南方诸部都蠢蠢欲动,若是久战不利,怕其他宵小趁势而入,于大局有损。”

朱元璋点了点头,“还是先谈吧,派个人去跟张士诚谈谈,若是能谈拢,就可以先招兵买马,稳固局势,若是谈不拢,再打不迟,不知哪位愿江东一行?”

此时下首走出一位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