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元军见常遇春如此勇猛,又杀人如麻,无人敢出城应战。便紧闭城门,据城池而守。
见叫骂了半天没人出来应战,常遇春便召来攻城器械开始强攻。
城外杀声震天,飞失如蝗。数十架云梯搭在城墙之上,红巾义士蚁附而上。
太平城不高,但守城将士不少,双方僵持了快一个时辰,都死伤不少,义军仍未攻上城墙。
此时常遇春率了五十精壮,带着绳索,从另东面的城墙,偷偷地攀缘而上。
此时这面元军看守不过数十人,等得看到偷摸爬上城楼的常遇春时,赶忙高声示警,但为时已晚。
常遇春带着数十精壮杀向东城门,在城内开了城门,而后以烟花为号,那边攻城的骑兵便朝东门而来。
元太平路总管靳义亲率数千元兵过来关城门,不想常遇春与数十精壮死死拦在城门口。常遇春一杆钢矛挥舞如风,矛出必见血,不过盏茶功夫,便杀了数十元军。
元军皆惧,不敢上前。
常遇春单手持矛,浑身浴血,宛如一尊杀神,高声吼道:“还有谁!”
声如平地起惊雷,直把数千元军吓得一哆嗦。那靳义赶忙让弓箭手上前,不想阵势还没展开,城外的骑兵已纷纷入城。
常遇春见援军已到,飞身上了一匹战马,又是单骑突前,直插入敌阵。
城内元军被冲得七荤八素,四散而逃,靳义在几个亲卫的拼死相护下逃出了城门。
不想刚出得城门,朱元璋所率后队已至。朱元璋见此人有亲卫相护,定不是普通元兵,便率一众亲卫前来追击。
朱元璋胯下白龙驹脚程甚快,不过片刻便追上了那小队人马,几个冲杀便将其冲散,靳义那些护卫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等被追至江边,只剩他一骑。
朱元璋也没再追,高声问道:“你是何人?”
靳义仰天而笑,“大元太平路总管靳义,太平城被贼军破,有负皇恩!”
说罢往北方磕了三个头,随即纵身一跃跳入滚滚长江之中。
朱元璋看着靳义的身影消失在翻涌的江水之中,沉默良久,而后道:“真义士!传令下去,派人打捞他的尸体,厚葬!”
太平城破,当地耆儒李习、陶安等率城中父老相迎。
朱元璋对李善长道:“李先生传令下去,入得城中不可剽掠,如有违命者,斩!”
城中父老大喜,陶安道:“朱大帅治军有方,城内秋毫无犯,实乃我太平之福。”
说罢伏身便拜,众父老也跟着拜了下去。朱元璋忙招呼众人起身,“诸位无须多礼,这都是本帅分内之事,本帅刚入太平,诸事繁杂,等这边诸事安定后,必在邀各位高贤。”众人遂渐渐散去。
朱元璋破城后,城内义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秩序井然。
太平有一富商,名唤陈迪,代表太平城商贾,献上不少粮草金帛用以劳军,以表示城内商贾对义军的拥戴。这陈迪还助义军安排后续入城的老弱妇孺等义军家眷,连朱标都是在他家出生的。
过两日,等军中事务处理得差不多了,朱元璋特宴请了陶安,李习这二位耆儒。
二人皆是饱学之士,在太平城中名望颇高,昔日元军在时都对他二人颇为礼遇。二人又在破城之日率父老迎义师,为收太平城内之民心,朱元璋自也不敢怠慢。
宴席开始,自是一番客套。
等得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朱元璋突然开口问道:“二位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之人,当今天下大乱,不知二位如何看待这天下乱局?”
陶安回道:“当今乱世,群雄并起,但在陶某看来,大多都是鼠目寸光之辈。攻城掠地,互相攻伐,所求都是女子玉帛,图眼前蝇头小利,一时之快。非有救国安民,解天下百姓于倒悬之心。而大帅自渡江以来,秋毫无犯,万民景仰,顺天应人,以此平天下,天下平定指日可待。”
朱元璋轻笑道:“先生谬赞了,本帅欲图金陵,不知先生觉得如何?”
陶安回道:“金陵数朝古都,虎踞龙盘,又据长江之险,易守难攻。若能拿下金陵,出兵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朱元璋大喜,欲留二人于帐下听用。
又过了几日,亳州有圣旨道,封赏南渡诸将,改太平路为太平府,各种人事安排,由朱元璋自断。
朱元璋任李习为太平府知府,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为大元帅,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潘庭坚为帅府教授,汪广洋为帅府令史,陶安参幕府事。
其余诸将各有封赏,令诸将守诸城门,修葺城池,以备元军来犯。
果不其然,过了几日,蛮子海牙,绊住马率水军封住采石矶渡口,以绝义军退路。民兵元帅陈野先率数万民兵来攻太平。
朱元璋见敌军势大,又来势汹汹,交待众将按兵不动,不得私自出城迎敌。
陈野先使大将一连在城外叫阵了三日。
常遇春很是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