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议事毕,众将退去,朱元璋独留李善长,徐达,汤和三人。
李善长开口道:“将军待郭大帅以大义,但自古功高震主,必为主所忌,等郭大帅到滁阳,怕恐难以此待将军,还望将军早有所备。”
徐达道:“李先生所言甚是,当日朱兄弟孤身一人南略,郭大帅怕也已与你心有芥蒂,你纵一片赤诚,但也不可不为自己打算一番。”
朱元璋眉头紧锁,面沉如水,看向汤和,“汤和兄弟怎么说?”
汤和回道:“我跟郭子兴这么多年,郭大帅倒还好,但他身边有几个鸟人,重八兄弟今日有如此大功,怕那些鸟人在大帅耳边乱嚼舌根,怕也会对你不利。”
朱元璋再看向李善长,“李先生可有应对之策?”
李善长沉吟片刻,“濠州城内,郭公不过万余人马,今滁阳有义士近三万,且领军者皆是勇将,只要滁阳义士奉将军为尊,也不惧郭公有所忌。”
徐达道:“正是,只要滁阳的人马在我们自己兄弟手里,不管时局怎么变,终能立于不败之地。”几人商讨了一阵,朱元璋便让三人去安排军中事宜。
三日后,郭子兴领万余人马来到滁阳。朱元璋尽出滁阳军士于校场,供郭子兴检阅。
沙场点兵,旌旗招展,三万将士列阵于校场,军容整肃,好不壮观!
郭子兴大悦,“重八,好样的,不想你孤身南略,才数月光景,就练就这样一支雄师,大功一件,当赏!”
阅兵完毕,朱元璋将郭子兴等众人迎入早已准备好的府邸之中。当日设宴,自是一番欢庆,直至深夜。
等众人宴毕退去,郭子兴在书房与郭天叙,郭天爵兄弟,张天祐等几个心腹议事。
郭天叙愤愤道:“父帅,这朱重八现在兵强马壮,您不得不防啊,您看今日滁阳的众将士,眼里只有他朱重八,怕日后不一定听您调遣。”
张天祐道:“重八向来厚道本分,应该不会有什么出格之举吧。”
“知人知面不知心,当日他找父帅调兵南略定远,父帅不允,只怕还怀恨在心。”郭天爵接口道。
听得他说完,众人都看向郭子兴。郭子兴沉吟半晌,“此次我们能顺利从濠州撤到滁阳,重八出力不少,他要想自立,怕不会如此尽力的从中斡旋。此事我心中自有计较,你们平时也注意下,不要让濠州兄弟跟滁阳兄弟产生不必要的摩擦。”
事毕,众人散去,郭子兴独坐书房,呆坐了很久,直到张氏来催他,“老爷,时候不早了,该歇息了,什么事明天再办嘛,身子要紧。”
郭子兴嗯了一声,随口问道:“你觉得重八这孩子怎么样?”
“很好啊,老实本分,对秀英也好,秀英好老在我面前夸他呢。”马氏回道。“本事也不小,你看这滁阳不就是他打下来的嘛。”
郭子兴点了点头,“是很好,很有本事,就是太有本事了,我怕等我百年后,天叙,天爵都压不住他。”
张氏急道:“老爷瞎说什么,您身子这么硬朗,定能长命百岁。再说儿孙自有儿孙福,秀英不就是我们自家孩子么,都是自家兄弟,不要想太多,这不天祐还能帮忙管管事么。”
郭子兴笑了一声,“自家兄弟,呵呵。”也没再说,便回房歇息去了。
第二日,郭府议事厅。
郭子兴居中上坐,以朱元璋为首的滁阳将领居左,以张天祐为首的濠州将领居右。
封朱元璋为副元帅,留中军大帐,辅佐郭子兴,同时负责整训诸军。所部李善长,汤和,徐达,费聚等皆有封赏。另调张天祐暂领滁阳军,郭天叙领濠州军。封赏议事完毕,众将各领命退去。
当晚,李善长,汤和,徐达三人便找到朱元璋。
汤和怒气冲冲道:“什么副元帅,在中军训练士兵,重八兄弟,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要夺你兵权啊,你就这么认了?”
朱元璋无奈的苦笑一声,“今日之局,早有所料。”
徐达阴狠狠地道:“要不趁滁阳军还在我们手上,以迅雷之势,控制了中军大营,日后便以朱兄弟为尊。”
朱元璋沉思片刻道:“不可,此举不义,且不能服众。”
李善长开口道,“我们新下滁阳,诸事未定,濠州城有赵孙二人,周边元军尚有不少,都对滁阳虎视眈眈,若再起兵戈,恐招灭顶之灾。”
朱元璋点了点头,“李先生所言极是,现在我虽没有领兵之权,但滁阳军还在掌控之中,他张天祐也别想一时半会拿下。还是静观其变吧,总有一日我会拿回领兵之权,到时诸事皆复。”
朱元璋再对汤徐二人道:“此事还要劳烦汤徐二位兄弟,我虽不掌兵权,但滁阳军现在领兵的都还是自家兄弟,只要你们帮我看住了,一切都尽在掌控。”
汤和道:“这个你放心,有我跟徐达兄弟在,他滁阳军就一直姓朱。”徐达自也一起附和。
李善长道:“二位将军也当注意分寸,可先假意附于张天祐,勿让他起疑,必要时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