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第一次早朝(1 / 3)

八月初八,大行皇帝朱由校出殡的日子。由于朱由校的陵寝还在选址,所以朱由校还无法下葬。出完大殡以后,朱由校的梓宫又运回了北京城,放置在皇宫的殡宫里,等待皇陵建成后再下葬。

朱由校出完殡后,他的丧礼算是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只要守够那二十七天的斩缞(cui)期便基本上没什么大事了。

朱由校出殡后的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初九,刘学召开了他当上皇帝以后的第一次早朝。

明朝的朝会分为大朝和常朝,而常朝又分为朔望朝和日朝。大朝一般就是正旦、冬至和万寿圣节时举行,是礼节性的朝会。常朝中的朔望朝是在农历的初一和十五举行,也是礼节性的朝会;日朝则是皇帝真正处理政务的朝会。

把日朝再细分一下的话,又可以分为早朝和午朝(也有称晚朝的)。大明刚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勤于政务,每日都会上朝。但到了明朝的中后期,随着皇帝们的懒政,午朝先是被取消,接着早朝也开始受到各种限制,比如限制每天早朝所奏之事的数量,又比如隆庆时期,早朝改为每月的三、六、九日举行。再到后面,嘉靖皇帝数十年不上朝,天启皇帝宁愿做木工也不上朝等等。

要说明朝的皇帝谁最勤奋,那当然要数皇帝中的劳模崇祯皇帝朱由检了。据史书记载,崇祯皇帝每日必上朝,而且晚上批阅奏章能批到凌晨一两点钟。就他这个劳动强度,难怪他三十多岁就满头白发了。

早朝说起来也是有着一个非常复杂繁琐的过程的。据说大臣们午夜就要起床准备,准备好后,前往午门集合。大约三点左右,大臣们到达午门等候。午门上有楼,名曰“五凤”,五凤楼上设有朝钟朝鼓,由钟鼓司宦官掌管。午门左右两掖有门,名曰左掖门、右掖门,百官便是通过这里进入皇宫。

当朝鼓响起,大臣们便要在午门外排好队伍,到凌晨五点,朝钟敲响,宫门打开,百官便开始按顺序文官走左掖门,武将走右掖门入宫。

进入午门后,百官要在金水桥南重新按照品级排好队。鸣鞭之后,大臣们依次过桥,到达皇极门丹墀,接着大臣们便按照文官在左,武将在右的规矩隔着御道相对而立,等待皇帝的到来。在此期间,以及在来皇极门的路上,会有负责纠察的御史在旁监督,凡有咳嗽、吐痰、拥挤或仪态不整的都会被记录下来,听候处理。

皇帝的座位设在皇极门廊内正中,称之为金台。台阶左右是钟鼓司的乐队,殿陛门楯间列“大汉将军”,穿着全身铠甲,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员身后则各有校尉握刀站立。与往日早朝不同,今天皇极门内的大汉将军和校尉都换成了张文山手下的死士。

钟鼓司奏乐,皇帝到达御门,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立于御座后左右。宦官两人,一人执伞盖,立于座上,另一人执武备,杂二扇,立于座后正中。皇帝坐上御座后,再次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文武两班齐头并进,步入御道,行一拜三叩之礼。

行礼完毕后,便是正式的奏事环节。奏事完毕,会再响一次鸣鞭,等到皇帝本人退出后,百官方可依次退出,各回各的衙门,至此,一次早朝才算结束。

早朝五点就开宫门,到文武百官步行到皇极门也不过五点刚过,刘学不可能让大家都等他一个人,所以他也要在五点左右抵达皇极门。要想五点就赶到皇极门,他至少也要四点,或者四点多一点就要起床。然而,凌晨四五点钟正是一个人睡的最香的时候,在睡觉睡的最香的时候起床去上班,那滋味还真不是一般的酸爽。

五点半,在八月份也不过刚刚出现鱼肚白,天还是黑的,看着灯光下的文武百官,刘学起身说道:“在正式奏事之前,朕先宣布一件事情,就是以后的早朝定于每月的初五、十五和二十五这三天。如果有特殊事情需要临时召开早朝,内阁首辅需提前一天知会朕和需要参加早朝的官员,不过临时早朝一个月不可超过三次。

另外,以后的早朝时间也要更改一下,就以每年的春分和秋分为界。过了春分,早朝时间更改为辰时中(上午8点),过了秋分后,早朝时间更改为辰时末(上午9点)。”

说完对早朝的改变后,刘学坐回了御座,御座很大,但硬邦邦的,虽然垫了厚厚的垫子,但坐起来还是不咋舒服。

奏事就是按照官职的大小,官员们把写好的奏章呈到刘学跟前御览。由于前一任皇帝朱由校很少上早朝,而刘学仅仅是提前一天通知内阁,说今天要上早朝,所以许多官员并没有做好准备,因此也就没有几个人呈递奏章。

等王承恩把薄薄的一摞奏章送到刘学跟前后,刘学随手拿起最上面的一份奏章。他打开奏章一看,我滴个乖乖,密密麻麻的小字写了七八页,这尼玛有五千字没有?这特么是想累死我啊。

放下手里的奏章,刘学又拿起下一份奏章,同样的密密麻麻的小字。一连换了好几份奏章,都是如此,一样的工整的小毛笔字,长的七八页,短的也有个三四页,这尼玛是把老子当傻小子吗?

刘学扔下手里的奏章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