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星海养殖场(1 / 3)

每个国家都会有粮食储备,不同的是每个国家储备的粮食数量是不一样的,像华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储备的粮食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些储备粮只有在遇到天灾人祸,出现粮食危机,又或者是战争时期才会动用。然而华国已经多年没有遇到过如此重大的天灾人祸,同样华国也有几十年没有战争了,所以每年的储备粮都不会有太大的消耗。

放的时间久了,粮食是会变质的,因此华国每年都会对外处理一部分储存时间久,即将变质的粮食。当然陈化粮不只是国家储备有,就是社会上也会有,不过社会上的陈化粮数量和国家储备要处理的数量相比,就微乎其微了。

虽然理论上讲陈化粮是只能做饲料和其他用途,不能给人吃的,但事实上每年都会有相当一部分陈化粮进入市场,成为一些社会底层人的口粮。比如,农民工。

因为气候原因,未来一段时间的大明几乎年年都有各种灾害发生。粮食大幅减产,再加上频繁的战争,粮食缺口会很大。刘学在大明是带着任务来的,他是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器灵的,要想完成这个任务,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大明稳定下来。而要想稳定大明,解决粮食问题是他必须要做,而且一定要做成的。然而现在大明本身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那么就需要刘学从现代社会想办法去解决。

对于忍饥挨饿,吃树根观音土的灾民来说,陈化粮无异于珍馐美味了。在刘学看来,陈化粮有两个优点,一个就是量大,另一个就是便宜了。按照李志浩说的,陈化粮的价格只有正常粮食的一半,这也就意味着自己花同样的钱能多买一倍的粮食,这对缓解明朝粮食危机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行,那就麻烦五哥跟四哥说一下,今年的陈化粮我全要了。”陈化粮有这么大的优势,刘学当然不会拒绝。

“没问题。”李志浩做了个ok的手势。

需要交待的事情都交待好了,刘学也可以放心的回家了,临走前他给李志浩留下了三百万现金,这些钱是这几天李建设又卖掉一部分古玩挣来的。拿钱的时候李建设告诉刘学,下个月在燕京会有一场拍卖会,他准备把刘学带来的古玩中的一些精品放到拍卖会上去拍卖。虽然去拍卖会要付一部分费用,还要交税,但总的来说,即便是交手续费和交税,所得也要高于这样私下里买卖,毕竟拍卖会上的拍品会有很大几率同时被几个人一起竞争,有竞争才会有抬价的。

对于李建设的安排刘学自然是没有意见的,他说:三叔,这些东西怎么卖您就看着办就行,我不参与。

雁翎市距离燕京不过一百余公里,刘学出发两个多小时后,两辆车一前一后的停在了刘学家门口。

刘学家在刘家村的最西边,四间砖房,门前是一条大街,东边是一条胡同,西边是他家刚刚盖好的准备给哥哥刘学东结婚用的新房,新房的西边是经过村子的一条泄洪渠。从刘学家东边的胡同往北走大约五十米就是村口,穿过这里的是一条乡级公路,公路一头连接雁翎市,另一头连接东边的村子。

回家的路上,刘学用手机给家里打了电话。本来他家是没有电话的,但去年李清婉来的时候给装上了,而且还交了金额不小的电话费。电话里,刘学让父亲雇几个装卸工来,他从燕京拉回来了两大车货物。

车停下来,刘学刚从驾驶室里跳到地上,他就看到从自家门洞里走出来几个人。

“大叔,老叔,三叔,四叔……”刘学迎过去挨着跟大家打招呼。刘学所在的刘家在刘家村是个大族,刘学的爷爷有兄弟四人,叔叔辈就增加到差不多十个人,到了刘学这一辈就有将近十五六个人了。这还是刘学一个太爷的,如果再加上他太爷的兄弟,刘学这一辈就有近三十个人了。

从刘学家出来的这群人,除了父亲刘崇海外,就是父亲的亲兄弟、叔伯兄弟和堂兄弟了。他大概的数了数,能有七八个人。

“爹。”和叔叔们打完招呼,刘学跟刘崇海说道:“爹,就这两车货,都卸到新房子里吧。”

“你这买的都是什么?”刘崇海和兄弟们站在一边看着两个司机解苫布,他扭头问了刘学一句。

“都是一些日用品,我有用。”说完,刘学从衣兜里掏出一叠百元钞票递给父亲,“这钱你拿着吧。”

“行。”刘崇海接过钱,说道:“一会儿卸完货跟你叔他们去吃饭店。”

人多力量大,再加上来的又都是自己人,因此不到两个小时,两大车货就全部进了四间新房。

给司机结算了运费,司机便开车走了。虽然时间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饭点已经过了,但对于到来的十几口子人,饭店老板还是笑脸相迎,点完菜后,饭店老板便去招呼厨师做菜了。

一顿饭外加五十块钱,这就是刘崇海给兄弟们的酬劳。两个小时换来一顿饭和五十块钱,这个酬劳要超出这个时代的酬劳标准一大截子。如果是以前,刘崇海绝对不会这么大方,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前几天李建设打来电话,说了刘学发财并要给他办一个养殖厂的事情,一开始听到这个事情,刘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