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汉灵帝之死(1 / 2)

第617章汉灵帝之死

果不其然,接下来各地表章雪片般告急,十常侍皆藏匿不奏,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的打算,不就是为了逼皇上先妥协,这种手段他们见多了。

可架不住有人主动挑破这件事,毕竟不挑破,又如何借题发挥,又如何继续下去。

刘宏在后园正与十常侍饮宴,享受被吹捧的愉快时光,这对他的一生来说,占据的比例并不高,所以很开心,直到谏议大夫刘陶来到他的面前。

这位连个前奏都没有,跪下就哭号,估计自家老子死了都没这么大声过,惹得刘宏勃然大怒,老子还踏马没死哪!

本来哭奏又不是没遇到过,毕竟都被骂成昏君了,还能少得了这套,根本犯不着这么生气,可这位说话是真不好听,什么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还言四方盗贼并起,侵掠州郡,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朝廷正人皆去,祸在目前矣。

问题是刘宏才是卖官的源头,也是十常侍搞事的幕后之人,这跟当面骂他有什么区别。

你要说刘陶不知道这事,纯粹睁眼说瞎话,你要说他知道,那就更该死了,所以刘宏怎么可能不生气。

十常侍也是眼活的,立刻跪伏在地痛哭流涕。

他们人多哭声大,就跟上演大合唱似的,一下就把刘陶的声音给盖住了,只见他张嘴却不闻其声。

而且十常侍多奸诈,表面看似忏悔,实则煽风点火,因为他们最清楚刘宏痛恨什么。

刘宏果然大怒,让人将刘陶推出去斩了。

刘陶还在作,大呼臣死不惜!可怜汉室天下,四百余年,到此一旦休矣!

如此作,就跟生怕不死一样,难道刘陶还真是忠臣

忠不忠的不知道,反正这边刚出门,没等动刀,就被早已在此等候的大臣怒声呵止。

“勿得下手,待我谏去。”

来者乃是司徒陈耽,只见他整理遗容,昂首挺胸的大步进了后园。

一番标准的忠臣劝奏昏君的激烈言语后,陈耽与刘陶一同下监。

按照早就准备好的剧本,两人只是走个过场,出来后就会获得跟卢植一般的名气,可惜他们小看了十常侍的狠辣跟果决,当天晚上就在狱中了结了还在做梦的两人。

弄死了两个傻逼,可事情还得解决,否则皇帝哪里没法交代。

对于十常侍弄死了两个大臣,刘宏根本不在乎,因为在他看来这些玩意是死不完的。

世家有的是人来填补这些位置,关键是尽快解决问题,不能再让这些人拿来打他的脸。

可问题来了,十常侍的手段是有,但是常年居于宫中,能耐全点在溜须拍马跟宫斗党争上了,让他们治理地方,平定叛乱,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朝廷不是没有这样的人才,但是他们没法动用,比如卢植那三位,任何一人出马,这都不是事。

可卢植三人对十常侍同样痛恨,只要有机会,不介意除掉他们。

好在除了这三位大汉名将,还有小一辈的三良将可以用一用,而且更为听话。

于是在刘宏的默许下,十常侍假帝诏于曹操,孙坚,刘备三人,让他们带兵平乱。

至于为何默许十常侍假传帝诏,因为事情不一定成,要是不成,他们就是现成背锅的,成了就是皇上英明神武。

显然在逐步收回权利后,刘宏开始考虑名声的问题了。

这时大汉国力还是相当客观的,哪怕各方都不愿出力,仍旧轻松平定各地叛乱,三人也各有封赏。

其中刘虞因治理地方跟平定叛乱封太尉,刘焉积功封幽州牧,刘备代涿郡太守,可以说全体升了一级。

如此一来,事情解决了,形式一片大好。可刘宏却在这关键时刻病了,病的非常不是时候,并且病重到需要准备后事的程度。

不论刘宏,十常侍,还是群臣世家,都知道大汉即将面临巨大的变化。

别看刘宏被称为昏君,还有许多缺点,那是因为从一开始,他就不是被当做皇帝培养的,甚至他自己都没想过自己能当皇帝,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汉高祖的。

刘宏的父亲只是个小小的亭侯,相当于一个小地主,出身低微,只因有着汉室的血统,加上好摆弄,才得以幸运地继承了皇位,而这也导致他登基后根本镇不住场子。

当时各方势力争权夺利,皇帝根本没有什么实权,而且不光没权,还没钱,钱都被朝臣以大义的名头给弄走了。

可以说刘宏登基之初可谓是一穷二白,没权,没钱,还没人。

好在刘宏有其他皇帝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底线灵活,还不要脸。

既然没权,刘宏就决定趁机会捞钱,这也是他当时最为朴素的想法,因为他没觉得自己这个皇帝能当多久,如果不当皇帝了,至少捞一笔钱走。

于是当有周边小国进贡宝物时,刘宏总是以欣赏为由将宝物收纳到自己小仓库里据为己有,久而久之,宝物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