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准备打劫满清强盗(1 / 2)

“勤王?”

崇祯有些懵,李胜跑来勤王,他着实是没有想到的。

而且根据冯元飚折子中所说,李胜麾下不仅有强大的舰队,所来的接近六千兵马,个个是精锐。

看来李胜在青州,日子过得不错啊。

崇祯心里又想到,不对啊,这鞑子去的不就是山东吗?

难道鞑子北撤,还跟李胜有关?

这些日子崇祯心里非常烦躁,李自成在陕西正与孙传庭决战,孙传庭畏首畏尾的,不敢出战,他已经发下数道谕旨,令孙传庭抓准时间跟李自成决一死战。

不是崇祯真不懂军事,而是国库真的空虚了,眼下京师附近还有数十万大军,每日所耗军饷,已经让崇祯整宿整宿的睡不着了。

陕西那边若是再拖下去,怕是会激起兵变了。

“银子,银子,银子,朕又不是神仙,哪里去变这么多银子出来!”

崇祯用手锤着脑袋,无奈得说道。

接位之初,清除阉党之时,国库的确还有数千万两银子,可那是十六年前了。

崇祯也觉得自己倒霉,自从自己即位之后,天灾人祸比万历,天启时严重的多。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不断侵蚀着大明的国力,才导致如今的局面。

“这李胜,仅仅靠一个袁家,就有了如此大的家业?”

崇祯突然想到了李胜,他又是怎么养活这么多军队的,而且还都是装备精良,每一名兵士,一年下来所花费的银子都不在少数。

“大伴,红薯长势如何了?”

崇祯突然问道。

“回皇爷,没多大变化,只是这叶子比往日更茂盛了一些,整个地上都铺满了。”

王承恩笑着说道,按照李胜写的种植方法,冬天大棚种红薯,至少也要160天到200天左右才行。

眼下不过两三个月,才到一半。

“上次查抄袁家,是不是魏藻德去办的?”

崇祯突然又想到,李胜依靠袁家,就能在短短得时间内,兴起这么大的家业,那这个袁家,也应该挺有钱的才对。

可在崇祯的印象里,当初上交的银子,也不过一两万两。

“回皇爷,是的,魏大学士还缴上了两万两银子。”

王承恩想了一会,开口说道。

“去,将骆养性,不,将李若链叫过来”

崇祯忽然觉得,这其中兴许有什么猫腻,袁家这么大的家业,才抄出两万两银子?

应该好好查查了,崇祯现在穷的眼睛都发绿了。

在天津三卫休整了一天后,李胜收到了清军的最新动态。

清军在临朐汇合后,一路北上,毫无停留,目前已经出了德州,进入了河间府。

跟历史上不同得是,清军这次北上出关,不再大肆劫掠,一心只想北归。

连一些小县城,都没有功夫去搭理了,更别提那些大一点的州府了。

沿着运河一路北上,清军前锋已经到了青县,而大部仍还在沧州。

李胜看了看舆图,眼下大明勤王大军齐聚通州,他们不会主动去招惹清军,清军肯定不会走这边去招惹他们。

“命令全军,去宛平!”

原本历史上清军选择了走德州,沧州,天津,涿州,过泸定桥绕过京城,从古北口出关。

如果不出意外,清军的路线不会有丁点变化,而卢沟桥,就是一个很好的伏击地点。

卢沟桥附近地势平坦,几乎没有可让大军隐藏的地方,而过了桥后,就是宛平县拱北城的城墙。

若是将兵藏在城里,等到清军大部过桥,辎重俘获过桥之时,从拱北城里突然杀出。

再由李大勇带人切断清军后路,大事可成。

派了传令兵传令给李大勇后,李胜带着大军,朝着宛平县奔去。

一路上,到处坚壁清野,村子不论大小,皆全部空无一人。

小一点的镇子,也基本上人去楼空。

至于大一点的州县,则是城门紧闭,城楼上明军严阵以待。

李胜他们每过一城的时候,城上的明军就像看到了稀奇古怪的事情一样,紧紧的盯着他们。

现在这个情况,还敢在野外乱逛的军队,简直是勇气可嘉。

清军离得还远着,李胜走的也不急,路上也几乎没人敢来盘查,两日后,卢沟桥出现在李胜的眼里。

而卢沟桥旁,就是宛平的拱北城,拱北城建于崇祯十一年,于十四年建成。

而城门口的卢沟桥作为北京进出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交通位置十分的重要。

东西长600余米,南北宽300余米,高八米二,作为京师的桥头堡,防守十分严密。

远远的就瞧见了镇海堡大军过来,城墙上的人影,明显多了起来。

“去,叫他们开门。”

拱北城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城门肯定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