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崇祯的应对(1 / 2)

京师紫禁城

乾清宫

崇祯看着手中两份奏报,面色严峻,牙关紧闭,额头的青筋凸起,十分的恐怖。

一份,是三边总督孙传庭发来的急报,秦军拖饷已久,且存粮无多,请崇祯速拨银两。

另一份,则是五镇总督范志完发来的塘报,清军破临清后,兵分三路,一路在图尔格的统领下攻破临淄,正在大肆屠杀大明百姓。

由于兵力太少,他也只能固守德州,不敢轻易南下接敌。

崇祯无力的垂下头颅,眼下时局的发展,让他颇感无力。

明明知道清军将从何处入关。

明明安排好了十来万大军严阵以待,以逸待劳,不说给清军重创,但是阻敌于关外,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可结果呢,他精心设计防线,一触即溃,毫无战力,导致清军堂而皇之大摇大摆从京师门口而过,大摇大摆的南下劫掠。

让他这个皇帝,颜面尽失!

让他再一次对大明的军队,失望透顶!

如今京蓟附近齐聚了二十多万大军,却没有一支部队敢南下与清军作战。

除了清军,还有河南的李自成,日前孙传庭奏报,李自成及罗汝才,革左五营等部,已经将整个河南占据,并且开始分派官吏,设立建制。

更别提左良玉那个废物了,坐拥数十万大军,听说李自成南下,着急忙慌的向南逃去。

承天府被李自成兵不血刃的拿下,湖北,那可是天下粮仓啊!

李自成更是自称什么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将军,罗汝才称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朝廷的脸面,简直是丢尽了。

御案上的另一份奏报,崇祯却不知道该是高兴,还是伤心。

那是镇海堡大捷的消息,如今整个朝廷,议论纷纷的,就是这件事。

许多人甚至连李胜是谁都不知道。

兵部尚书张国维,更是多次在朝堂上,请求封赏镇海堡大捷中的有功将士,振奋军心。

可李胜的态度,又让崇祯觉得纠结,崇祯可不想又培养出一个左良玉出来。

更何况,李胜可不是左良玉。

襄城一战以一己之力独抗李自成大军,镇海堡一役,打的清军溃不成军。

左良玉他行吗?

估计没人比他跑的还快了。

想了半天,崇祯发现,整个山东,好像也就李胜一人可用了。

若是让他与清军打个火热,受益的肯定是朝廷。

崇祯眼睛一亮。

“大伴,拟旨!”

王承恩赶紧跑了进来,准备好纸笔。

“登莱总兵李胜,率部与镇海堡大胜清军,斩敌两万余,居功至伟,不可不赏!

加封其为河南,山东总督,节制山东,河南诸军剿灭建虏,加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师,封镇南伯。”

话音一落,王承恩呆立当场,圣旨,也只写了一半。

“大伴?”

崇祯小声的叫了一声,王承恩连忙放下笔,快步走到崇祯面前,跪下说道。

“陛下,您这是不是赏的有些太过了,这李胜,数月前也不过是一普通的军户旗军,虽立有功劳,可这赏赐…恐怕诸军不服啊。”

王承恩不愧为内相,一语说出要害,大明的将士百万,立下军功的又何止李胜一人,赏赐如此之重,万一军中将领不服,闹起事来,可不好摆平。

“大伴放心,此事不用经过内阁,直接发给李胜,关于其他将领的封赏,朕早已写好,你将其送往内阁后,再宣下去。”

崇祯微微一笑,仿佛已经想好了计策。

王承恩听完,也大概明白了崇祯的意思,皇帝圣旨不经过内阁直接发下去的圣旨,叫中旨,朝臣是不会认可的。

王承恩内心微微一叹,转过去继续将圣旨写完,盖上大印,发了下去。

崇祯仿佛解脱了一般,甚为放松,软趴趴的躺在椅子上,语气缓慢。

“大伴,李胜上次进献的那个红薯,试种得怎么样了?”

“陛下,月前臣按照李大人信中所说,建了个一亩大小的大棚,种了些红薯苗子,前些天臣还去看过,这红薯叶子长得甚为喜人,臣还摘了些叶尖,炒着吃,味道还不错。”

王承恩有时候真想去看看,这李胜到底是何方神圣,拿出来的东西,哪一样不是惊世骇俗。

“哦?大伴你不摘一些给朕尝尝?”

崇祯坐了起来,又说道。

“走,咱们去看看。”

说着也不等王承恩直接就朝着后花园跑去。

后花园本来没什么空地了,崇祯狠了狠心,将一片花圃毁了,按照李胜所说,修了个大棚,还装上了李胜拉过来的透明窗户,还别说,一走进去,暖和太多了,跟外面寒冬相比,就像是两个季节。

地上的红薯藤长势不错,绿油油的,在这大冬天的能看见这一抹绿色,心情也要好上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