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典籍 文圣(2 / 3)

起,竟是将这箱笼给码的整整齐齐,无有一丝空隙。

而看到这些书卷之时,盛长权却是笑了。

“呵呵,还好没弄丢”

盛长权嘴中喃喃,俯身直接从箱子里取出了一本摆在最上面的书卷,翻开观看,同时自语道“我这六年的时间,跟着老师走遍了这大江南北,拜访无数的名家大贤,最后所得也不过这满满的一箱书卷而已”

“这可着实是让人不敢相信呐”

前面说过,在盛长权游学之际,庄儒老先生除了教导他为人处世之道,做官求学之理,其余闲暇之时,还曾领着他拜会了许多人。

有庄老先生曾经的故交好友,亦有当地清誉颇佳的豪门世家,凭借庄老先生的名望,却是让盛长权能够在他们的府上浏览众多的书卷经义,以增益他的文章功底,学问底蕴。

不过,在此时,书卷向来都是代表着每个家族的底蕴,其上圣贤的微言大义就更是无上至宝。

虽然庄老先生的拜访的这些人能看在他的面上让盛长权在他们家的藏书室中阅览一二,但却鲜少会拿出纸笔让其誊抄摘录。

更何况,抄书亦是需要不菲的时间,而盛长权又哪里是能有这么充裕的时间呢

故而,他也只能是尽量翻阅其中他不曾看过的典籍,而后强行记忆,借助自己过目不忘的天赋,硬生生地将其中的知识记牢固,好在事后誊抄下来,以补己身。

一般来说,这些家有藏书的人家向来都是会留一手,也就是他们会将各自家族里最珍贵的典籍单独置放,故而,盛长权看的典籍之中也都是相对比较寻常的经典。

因此,他这些年来所记录下来的典籍也就不过这满满的一大箱笼而已。

毕竟,盛家本身就有藏书,且他还看过庄老先生家族里的藏书,齐国公府的藏书,宁远侯府的藏书,余阁老家的藏书

这些名门望族的藏书,却是不少。

“哼”

看着自己手里的这本典籍,盛长权轻哼一声。

“这些人啊”

他有些嫌弃地看着自己面前的这箱典籍,撇了撇嘴“故步自封,难怪这世间的话语权都是掌握在这些豪门世家手里。”

虽说寒门亦出贵子,但绝大多数能成功的人,都是那些家有底蕴之辈,故而,他才会如此言语。

但是,盛长权很显然是忘记了一点,那就是他自己出身的家族,盛家,也是划分在这个被他嫌弃的阶级里面。

“不过,这样也好”

想起自己的目标,想到自己今后要走的路,盛长权不仅嘴角一扬,暗暗忖道“既然百姓们受困于文道世家封锁,无书可读,那我今后要是著一经典的话,那岂不就是能一跃成为文宗道祖般的人物了”

有着前世记忆打底,再加上今生众多外挂相辅,盛长权有信心能著出一本经典之作来。

别的不说,就说自己老祖宗的孟子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嘿嘿”

一念及此,盛长权不仅在心里暗乐,却是浑然不觉要做到那一步,到底得需要多大的能耐才可以。

要想成为文道之圣,那除了要有一门可以压服百家的学问、理念之外,还需要高绝的权势相助,以力压人。

同时,还得需要此人拥有无匹的人格魅力,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信服与支持。

还需要

这无数的条件,亦或者可以说是困难,才是制约文圣的最大难题

说起来,此世有贤,而无圣。

虽然常说上古先贤,上古圣贤,但终究只是贤,而非圣。

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此世文道兴盛,百家争鸣,各家学说都是大兴于世,众人争相学习。

不过,百花虽好,但却无一家可压服百家,各家学说有强弱,却无主从,故而,群龙无首,有贤者出,而无圣者现。

即使是现如今的朝堂之上乃是儒家当道,但其中的门人却也是以众多儒家先贤们的理念各自为营,各有所争,也是谁也不服谁。

甚至,就连创立儒家的儒家之祖,丘子,亦是不被众人推之为圣,只能称之为祖,是为儒祖。

盖因,圣,是一种境界,而祖,却是一种位格,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而丘祖不能为圣的缘由,就是因为他的学说也并不是全都为人所接受。

“算了,先把这文道箱给带回去吧”

盛长权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想要实现目标的艰难程度,他眼下只想着要将自己这六年来累积出来的典籍给带回去,好充实自家的藏书,增益盛家的底蕴。

毕竟,他也是盛家之人,他们二者乃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说不得,将来行事之时,他还需要借助家族之力,以达成己望。

“嗯,就这么办”

盛长权将自己手里的书卷往回一塞,紧接着又盖上了箱笼木盖,而后又将黄铜锁锁上,最后再双手抓起这书箱两边的把手,使劲一用力

“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