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反对迁都(2 / 3)

粮食和药品,以备不时之需。整个京城仿佛陷入了一种恐慌和混乱之中。

然而,在这些权贵们的逃离和准备之中,也有一些坚定的人选择了留下来。他们深知,作为大明的一份子,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保卫这片土地和人民。他们愿意与朝廷共渡难关,共同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我们不能离开这片土地,我们要与朝廷并肩作战!”一位坚定的士人说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勇气和决心。

“对!我们不能让敌人看笑话,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大明人是有骨气的!”另一位百姓附和道,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温体仁站在崇祯皇帝面前,神色凝重地提出了迁都的建议。他深知,当前的局势异常严峻,双方即将展开决战,朝廷的胜算并不明朗。因此,他认为迁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以确保皇家的安全和未来的反抗机会。

“陛下,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现在双方即将决战,万一战事对朝廷不利,我们撤退到更安全的地方,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温体仁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他试图说服崇祯皇帝接受这个建议。

崇祯皇帝闻言,眉头紧锁。他深知迁都的利弊,但心中却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一方面,他担心迁都会动摇民心,让朝廷的威信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他也明白,如果战事不利,迁都确实是一个保全皇家的明智之举。

“温卿,迁都之事非同小可。一旦决定迁都,必将引起朝野震动,民心不稳。再者,迁都所需的物资和人力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崇祯皇帝缓缓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忧虑。

温体仁闻言,心中不禁有些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劝说道:“陛下,臣明白您的担忧。但请陛下想一想,如果战事不利,我们难道要坐以待毙吗?迁都虽然会引起一些震动,但总比亡国灭种要好得多。而且,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确保迁都的顺利进行。”

崇祯皇帝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温卿,你的建议朕会慎重考虑的。但迁都之事事关重大,朕需要与其他大臣商议后再做决定。”

温体仁闻言,心中稍微松了一口气。他知道,崇祯皇帝并没有完全拒绝他的建议,而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权衡利弊。于是,他恭敬地行了一礼,退出了大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崇祯皇帝开始与其他大臣商议迁都之事。然而,这个建议却引起了朝野的广泛争议和反对。许多人认为迁都是逃避责任、

放弃江山的行为,会严重损害朝廷的威信和民心。因此,迁都之事最终被搁置了下来。

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和利益考量。对于那些在京城有着深厚根基和积累的人来说,迁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们在这里经营多年,无论是财富、地位还是人脉,都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之上。一旦迁都,他们这些年的努力很可能就会化为泡影。

“迁都?那我们的产业怎么办?我们的家怎么办?”一位在京城有着庞大产业的商人忧心忡忡地说道。他深知,一旦迁都,他的产业和家宅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是啊,我们这些年在这里的努力,难道就要这样白白放弃吗?”另一位官员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深知,迁都不仅意味着他们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和圈子,更意味着他们可能失去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比之下,投靠牛二这样的势力,对于这些人来说或许是一个更为稳妥的选择。毕竟,如果朝廷战败,他们的利益和地位都将受到严重的损害。而投靠牛二,至少可以保住他们的性命和一部分财产。即使朝廷最终收复失地,他们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智慧,在新的政权中重新立足。

“投靠牛二?那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然而,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深知,牛二这样的势力虽然强大,但并非长久之计。一旦朝廷收复失地,他们必将受到清算和惩罚。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坚守阵地,与朝廷共渡难关。

在这场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立场。有人选择坚守阵地,有人选择逃离京城,也有人选择投靠牛二这样的势力。然而,无论选择何种方式,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最终,这场战争的走向和结果将决定每个人的命运和未来。而在这场战争中,无论是朝廷还是牛二这样的势力,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而拼尽全力。而在这场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选择和命运都将被无情地卷入其中。

崇祯皇帝深知外面的纷纷扰扰,对于那些权贵的去留,他已经懒得再去搭理。在他看来,这些权贵不过是些只顾自己利益的小人,他们的去留对于朝廷的大局并无太大影响。

“让那些愿意离开的人去吧,朕不会挽留。”崇祯皇帝冷冷地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屑和决绝。

与此同时,朝廷也开始加强戒严,以防牛二这样的势力趁机作乱。士兵们被派遣到各个要道进行巡逻和守卫,确保京城的安全和稳定。

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卢象升带领的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