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杨清的计策,诸葛亮闭目思索起来,堂下众人见状皆屏气敛息,生怕惊扰到丞相深思。
在诸葛亮想来,杨清所献的遣使晓以大义、增兵永安边境两个法子颇为可行,唯独收复长安一法有些过于冒进。
此策若能成功自是可以成为阻拦孙权称帝的一大制衡手段,可长安乃是魏军在关中的根本,不仅城墙高大坚固,而且还有魏国名将曹真亲自领兵镇守,绝非轻易能够攻取的。
因此攻打长安非兴大军不可,可是眼下朝廷已经定下了一两年内止兵休戈、休养生息的方略,派遣数万精兵强攻长安已是不可能之事,故而只有依靠雍州本地的兵马自行夺取。
然而杨清麾下的雍州军不过万余人,就算加上即将调往关中驻扎的无当飞军,也不过两万多人,凭这点兵力就想收复长安,恐怕有些痴人说梦。
再则,照东吴君臣近两个月的架势,孙权称帝势必会在上半年进行,雍州军马在如此短的期限内攻破长安就更加困难了。
想到这里,诸葛亮心中已经有了决断,睁开双眼缓缓说道:「明之所言甚合吾意,唯收复长安一策关系重大,需要从长计议。
至于派遣使者前往东吴晓以利害以及往永安增添兵力以示天威两策,吾觉得都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施行,诸位以为如何?」
「我等谨遵丞相钧意。」
诸葛亮道:「好,过两日吾就会上奏朝廷,请天子决断。」顿了一顿,又道:「不过我等也必须做最坏的打算,若各种手段都不能阻止孙权称帝,我等即将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汉吴两国的关系该如何处理?
适才不少人已经表达过断盟、绝交、征讨的意见,吾想问一下还有没有不一样的看法?」
「丞相,这一年多以来,我大汉与东吴兵力北向,连破魏军,斩将杀敌,攻城略地,战果不可谓不丰富,足见两家结盟的好处。
若孙权称帝,我大汉与东吴断盟,则国家势必会陷入两面受敌的不利态势,到那时不仅兴复大业难以进行,恐怕就是自保也将十分艰难。
方今天下仍然以曹魏的国力的最为强大,纵使汉吴两家加起来也只能堪堪与之匹敌,是以琬认为断盟绝交乃是最坏的打算,不到最后一刻不能仓促施行,必须慎之又慎。」蒋琬道。
他这番谈论称得上是老成谋国之言,放在平常定会引来不少赞和,可孙权称帝一事对汉室正统来说属实是打击太大,多数人都是怒气填胸、满腔义愤,此刻听到蒋琬似有妥协之意,顿时就有人心怀不满,立刻站出来反驳。
「蒋参军此言非是正论,帝位正统象征着天命所在,我四百年煌煌炎汉,上承天命,下合民心,岂有容忍别国称帝的道理?纵然我大汉与东吴联盟好处甚多,但正统乃第一大义,绝不能为了眼前之利而忍让、妥协。」
「不错,曹氏篡位已然削弱了汉室正统,我等绝不能容忍东吴再削弱第二次。」
「纵然与东吴翻脸为敌,我等也不能允许或者承认孙权称帝。两面受敌又如何,只要我等众志成城、上下一心,北伐曹魏,东抗孙吴,又有何惧哉?」
......
蒋琬不过稍有为两国盟好说话之意,就立马招致数人的反驳,足见众人扞卫汉室正统决心的坚定,其实这并非诸葛亮所愿意看到的情况,但民意如此汹涌,无奈之下他也不得不避让一二。
「罢了,今日就先议到这儿吧。君嗣公、明之、公琰、伟度留一下,其余人都散了。」诸葛亮挥手道。
「我等先行告退。」
待众人离去后,诸葛亮看向杨清四人道:「有些话当着众人之面不太好说,你们四人俱是府中大吏,我想听听你们对孙权称帝的真实
想法。」
「丞相,裔以为孙权称帝已是势在必行之事,我等想要阻止很难,其实暂时承认孙权称帝并非什么了不得之事,汉室衰微如此,正统之数早已被削弱,又何必执着于此呢?
昔日光武皇帝在河北称帝时,尚有更始帝、建始帝与光武皇帝并立,三帝俱称正统,然只有最后获胜之人才有真正的资格延续汉家天命。
是以帝号说重要自是十分重要,说不重要这也是事实,天下分裂之际,终究还是要看各自的实力,只要实力够强,扫平天下者自然是唯一的皇帝。」张裔道。
诸葛亮道:「君嗣公此言甚是有理,汝等以为如何?」
「丞相,琬与君嗣公想的一样,为了汉家大业,暂时承认孙权的帝位并非不能做之事。」蒋琬道。
诸葛亮点了点头,看向胡济。胡济连忙拱手:「济与君嗣、公琰二公是一个看法。」
「明之呢?」
杨清道:「丞相,若是我们用尽各种办法都不能阻止孙权称帝,那么就只能承认他的帝位,这也是最合乎现实的选择。
毕竟曹魏才是我们的头号大敌,若无东吴分担压力,我大汉想要独自灭魏十分困难,遑论与曹魏、东吴两家同时为敌了。
当然正统大义该争还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