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自幼学文习武,是马氏五常中,唯一文武双全的人。
要说他不想建功立业,那肯定是违心之论!
刚开始,他主动前往新野,投靠刘备,替张飞出谋划策。
那时候的他,也是有雄心壮志的。
他甚至想过,带领马家走向巅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马谡小时候也是聪明伶俐,但他的光芒被四哥马良掩盖。
幼年马谡,就是四哥马良的小跟班。
吵着闹着,跟马良一起到武陵郡游历,才发生了梦中世界的事情。
他得到梦中世界的知识后,立即进行了整理。
回到家里,他也是非常努力地去理解、消化和应用那些知识。
但那时他已经快到十八岁了,凭空得到那些知识,理解消化就需要大量的时间。
虽然也做出了烧酒,但并没有替他带来太大的名声。
他做为家里的最小的儿子,是大家宠爱的对象。
他提出一些小的要求,是很容易得到满足的。
一旦支出的钱财较多,他的计划就会被驳回。
就算他以天书作为证据,也没有在家里获得花一吊钱的自主权,更别说主导家里的大事情了。
很多他想做的事情,因为缺乏金钱和人手,都无从下手。
就算他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的走向,也无能阻止这些事情的发生或改变结果。
马谡也曾经努力去获得父母和家族的认可,结果是连血脉相连的马家都控制不了。
他不认为别的事情,就能轻易成功。
即便是亲兄弟之间,都很难一条心,这才促使他主动投靠刘备。
马谡训练了一批私兵,要把自己无数的手下,拧成一股绳,马谡觉得,自己手中缺少有凝聚力、吸引力的东西。
马谡坐在帐篷里沉思,眼前一串串名字闪过。
张角、丁原、董卓、公孙瓒、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等,都曾经是显赫一方势力的首脑。
马谡仔细回想这些人,从他们崛起到消亡的过程,内心一时多少感慨!
这些人能够崛起,自然是各凭本事。
但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壮大的割据势力,却还需要借助家世、人脉等等。
江湖果然不只是打打杀杀,还有人情世故!
马谡眼看已人到中年,还是一事无成。
他不由对自己年轻时的懒散,有些后悔!
他觉得,凭梦中世界的那些先进的理念、知识,制造出火药和先进武器,不说自己割据一方,至少可以相助一方势力一统天下。
但马谡又反省了数遍,得出一个结论:
要是真的那样,也许结局还不如现在!
因为那些先进的技术,并不是他自己一个人能完成的!
就拿制造最简单的热兵器火药枪来说,就算自己在家乡苦干,辛辛苦苦十余年,也许到现在,批量制造火药枪的工具,还没有制作出来。
火药要简单一些,也许他根据记忆中的比例能轻松做出来!
但要聚齐材料,尤其是用量最大的硝石,实现火药量产,用于大规模战争,也许自己一辈子都做不到。
这次马谡设下声东击西之计,建议诸葛亮策反孟达,先在上庸搞事。
他也曾经想着在上庸大干一场,开辟北伐的第二战场。
但想着和孙权的盟友关系还未建立,蜀汉占领上庸地区,对孙权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一旦蜀汉占领上庸地区,虽然比不得荆州,但作用完全相同。
不但能成为蜀汉进攻宛城、洛阳的桥头堡,也能对江东形成压迫之势。
所以,蜀汉如果在上庸和魏国开战,想让江东孙权出兵分担压力,基本是不可能的。
不再重演当年荆州之事,已经是孙权和蜀汉结盟最大的诚意了。
主要是马谡对综合实力最弱的蜀汉缺乏信心,现在蜀汉的军事实力,是三国中最弱的。
不但无法同时在上庸、陇西两处和魏国开战,就算是在其中一处开战,只能在短时间占据上风。
如果不能速战速胜,等魏国反应过来,援兵源源不断,蜀国后劲不足,只能退却。
这次北伐的大概方略,诸葛亮也和马谡详细商讨过。
大体是这样安排的:
趁魏国把注意力放在上庸的时候,诸葛亮在汉中虚张声势。
赵云、邓芝领前锋军两万,悄悄潜行到木门道关隘附近,暗中窥视天水郡。
马谡领军逼近阴平、武都两城。
先是对阴平城围而不攻,等待天水的魏国援军到来。
由陈式、王平领军围住阴平城,张休、李盛领军围住武都城。
马谡率领爨习、孟琰先行,分别占领化石关、玉磊关、祁山关,阻击从天水过来的魏国援军。
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