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这次平叛,可不仅仅是擒杀孟达那么简单。
他要把整个上庸地区的官员清理一遍,安插一批自己的亲信。
他第一个清理的,并不是所谓的“孟达余党”,而是那个想要那他当枪使的“平叛功臣”申仪。
在孟达被擒杀以后,诸葛亮和李严并没有在上庸停留,缓缓退走。
看到两路蜀汉的援军,都被自己击退,申仪非常高兴,认为自己立下了大功。
刚好,司马懿派人来请他议事。
申仪估摸着,司马懿是要商量如何替他请功,高高兴兴到了上庸。
他见到司马懿的脸色不善以后,他才知道事情不妙。
司马懿以有人举报他私通江东为由,直接对他进行了抓捕。
司马懿敢抓捕申仪,自然是因为孟达也有不少密告申仪的文书,不少都是证据确凿。
司马懿全部上报给了曹丕,自己也留下了一份。
但曹丕认为,申仪和孟达,刚好互相制衡,先放下不管,等以后他犯事,再两罪并罚。
曹丕对申仪这样的地方豪强大族,很是猜忌,比孟达这个外来户还大。
拘捕申仪以后,司马懿顺利接管了申仪的军队。
他很快收集了足够的证据,给申仪定下了三条罪名:
一是专擅地方军政大权
申仪在魏兴郡等地长期经营,他家族的势力盘根错节;
他在地方上军政事务一手抓,俨然将魏兴郡当作自己的独立王国;
他自行任免军政官员,不经过魏国朝廷的正常程序;
在军事方面,他掌控当地军队,私自调动和部署军队;
这种行为,严重威胁到曹魏政权的中央集权。
第二是与江东、蜀汉的态度暧昧,怀有二心
以前孟达向司马懿举报申仪与蜀汉、东吴,可能存在暗中往来嫌疑的文书,都被司马懿当做证据。
其实,世家大族从来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种情况,在当时三国之间是常态。
很多家族都是三方投资,最有名的自然是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这三兄弟。
申仪所处的位置十分关键,他的这种暧昧态度,司马懿有理由给朝廷消除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
三是违抗朝廷政令。
魏国朝廷颁布的一些军政诏令,申仪时常置若罔闻。
他以地方偏远、情况特殊等理由,拒绝执行一些涉及地方治理和军事调度的命令。
司马懿作为曹魏的权臣,以维护朝廷的政令统一为名,清除申仪这个异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看到申仪那怨毒的眼神,司马懿可不想养虎为患,在心里,他已经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让申仪翻身!
但申仪是现任的魏兴郡太守,属于三品高官。
只有在战场上,才可以先斩后奏,被抓捕以后,要押解到朝廷判决定罪。
押解到朝廷以后,曹叡看了司马懿提供的所有证据,又和申仪一席长谈以后,他知道了事情真相,也感觉到司马懿的用意。
曹叡可不简单,他精通帝皇之术!
他可不会如了司马懿的意!
但他觉得留下申仪,也许能让司马懿多一些顾忌。
他下旨让申仪将功折罪,但也不能再回到上庸。
鉴于申仪在江边长大,精通水性,封他为楼船将军。
这一职位,在当时的军事体制中有一定的重要性。
楼船将军,主要是掌管水军作战事务等诸多事务。
这一任命,体现了曹叡对申仪告密孟达反叛这件事的肯定,也是对他的一种奖励,也有收买申仪,让他继续为魏国效力。
不过,司马懿可没有忘记申仪的事情。
后来,他在朝廷专权以后,还是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处理了申仪家族,结束了申家在地方上的势力。
邓贤作为帮助司马懿平叛的关键人员之一,也是有功劳的。
但汉代以孝义治天下,对这种“大义灭亲”的事情并不欣赏,更不提倡!
战后,邓贤得到了丰厚的钱财奖赏,但官职并没有提升。
原来的上庸郡,他肯定是回不去了。
另外的郡县,也不愿意接受他这种“弑舅”的人,最后沦落为散官。
散官,就是有官名而没有固定职事的官。
邓贤成为散官以后,虽然有一定的官品和俸禄,但不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
他的官位,主要是显示他的身份地位,并没有其他的权利,邓家也逐渐退出了官宦之家的行列。
邓贤也就是做家将的命!
他虽然有官位在身,但也只能替钟家跑跑腿,邓家也成为钟家的附庸。
当然,因为有钟家的庇护,邓贤倒也得到了善终。
同样是反叛上司,李辅因为投靠了司马懿,一直得到重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