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一把揪住苍鹘的衣领子“你敢骂人好小子你敢骂人把你屁股打成开花馒头”
“我没骂人啊令尊是不是次年中了高官身份显赫呢。”
“你你去你的吧”
众狱尉哈哈大笑,抓铜钱砸过去“哈哈哈哈。”“快滚。”
俩小伙计过来兜起地上铺的红布拎出去,把砸过来的铜钱、银戒指、香串都倒在笸箩里。又换上下一波。
慈幼院占地面积很大,名义上是院,实际上比一个城镇不小,住的人非常多。
流产的胎儿会稽留在父母身边,大部分情况是谁决定流产就缠着谁,也做不了什么,只能等待对方死去。那些出生后夭折的婴孩也不少,有些迷迷糊糊的就去投胎了,不想投胎又找不到家人的,就暂时送到家人身边,若是家人不收留或是没有家人的,七岁以下的,都归慈幼院抚养。教读书写字自力更生,有不少小孩因为厌恶考试宁愿去投胎,但也出过不少神童,也给地府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李承乾和李元吉的幼子七个人都在这里,男女有别,但他们也和其他的小男孩一样,对一墙之隔的女院里,来的那个武皇后的长女很好奇,每天认真爬墙,可惜这墙的设定就是永远翻不过去。
死下来的公主皇子其实很多,在慈幼院里虽然稀少,还不至于稀奇。但这个躺在襁褓里吐泡泡的小女婴不一样,她可是武昭仪、武皇后的长女,而且每年生日忌日新年都有大量祭祀。
管理慈幼院的人很快就发现不对劲,虽然没有人虐待她,但围绕着她的是很多的窃窃私语,还有异样的探究的眼神,似乎整个慈幼院里几十万上百万人都好奇她。不用想也知道,这不利于小婴孩的成长,但是又没地方把人送过去,这小婴孩的祖父母、曾祖父母都在帝镇中,别的灵魂不能进去。叔叔姑姑虽然不少,却都不方便。
只好加强一波对阎君的宣传,把小屁孩们集体带去遥拜阎君的巍巍高山、雄壮宫殿,教育他们说人间的皇权富贵只是过眼云烟,只有阎君永世长存,与天地不老,与日月同辉,圣德昭昭。
小孩们“对对对。那她长啥样”“她是不是有好多好多好多的甜饼吃”“她特好看吧她娘就特别好看。”
慈幼院的小孩从小就知道只有阎君最厉害,人间的皇帝死得很快还不是都聪明尤其是考历史的时候,对皇帝没有半点好感,恨他们做那么多事要人背诵。
执政时间长了,就知道是什么脾气秉性。
大多是皇帝把工作推给大臣,或是权臣把皇帝架空,这次则不同,李治看起来病弱,新鬼们却说他架空了大臣们。
先帝太宗有什么事,要和群臣商议,招贤纳谏,博采众长。
李治不太愿意这么干,大权独揽,还有点独断专行。显而易见的,他厌恶有别人违抗他的命令,或是以各种理由提出反对,即便是舅舅或托孤老臣,凶悍坚定的反对他,那也生厌恶。
李世民收集资料总结了很久,和他生前看的差不多,治国治理的还不错,也不奢淫骄纵,也不施行严刑峻法,只是缺乏容人之量。
特别缺乏,只想自作主张。
简单来说,就是只能顺着他,不顺着他就会被贬官。
现在看着还不错,可他不靠别人提醒,难道能一辈子自省
李世民扪心自问,如果不是前朝大臣们百般劝谏,后宫又皇后哄着我别杀大臣,我还能犯更多错误。也不知道帝范里写的话他能不能听,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劳烦,这都是我犯的错啊,太能玩了。做皇帝的不听别人劝谏,不犯错还可,一旦犯错谁能劝住
帝镇中各自聚会的商量了一会,都认为李唐的前景堪忧。
刘骜翻翻家当,看看门口刚清理出来的小路。过去找李世民,闲聊了一会“我觉得你应该和阎君多要点地,你家人多,又给了祭品,何不多换两亩地回来呢”就咱们两家人多,我也想多要点地,那陪葬品不能白给啊。
李世民看着他沉默了一会“是嘛”他现在正在和刘彻探讨长寿之道,哪有闲心扩大土地。现在一家三口也够住,将来在隔壁住的要么是儿子要么是孙子,不拮据。
刘彻说到长寿正在生气,看刘骜又嫌地方小,就想起一桩旧事“你想要多大昌陵够不够”
刘骜闻言大惊他被葬在延陵,可是继位后先修延陵,修了几年觉得不满意,换做昌陵,昌陵处地势低洼,要运土去垫高,足足的修了五年,国库耗空,又有诸多问题,转回去重修延陵。
但是呢两个陵寝的尺寸都超过了汉武帝。
他刚死的时候,总是时不时的担心祖宗们会以此为借口揍自己,别的皇帝进来时,也有点担心他们说出这件事来,后来才发现,祖宗想揍人的时候不需要借口,而且他们好像没发现这件事。等到汉朝结束就彻底放心了,除了汉朝皇帝之外,没几个人能记得这件事,官员百姓又不能去帝陵散步遛弯。
“我”
“要不是你好大喜功,汉朝能灭吗”堆土可比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