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北京往北,有一座由西至东连绵不绝的山脉。它从西向东延伸,直至消失在山海关旁的渤海湾,这就是燕山。
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无数悲壮的故事在这里发生。而自周天子封燕国以来,燕山就是华夏文明的无声见证者,见证着华夏的兴衰。
长城自燕山间蜿蜒穿过,将中原和塞外划开成两个世界。一边是富庶的关内,一边是富庶的关外。而在长城中更是有无数的关口,只不过那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并未能挡住清虏的入寇。
坐在马车的朱伦圻,沿着北京通往塞外的古道,经过两天的摇晃颠簸,于午后到了喜峰口。虽说已经在北京住了三年,可他还从没有到过这里来。他环顾一眼四周,果然地势险要。
“难怪当年以此地为关口,这地方,可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过”
置身于关口,朱伦圻却发现关口内只有几名巡检,仅仅只靠这么几个人又岂能守得住关口
朱伦圻并不知道与过去的被动防御不同,在兴乾朝后,大明便开始积极向关外扩张,并不仅仅只是军事上的扩张,当然还有移民扩张。
三年前,对立功将士的封赏,使得东北云集着大明70的功勋兵士以及50的在乡兵户。当然这些被报纸上称为“军功地主”的在乡军人,并非集中于一地,而是散布在东北各处。在长城一带,同样也散布着不少在乡军人的农庄。如果有鞑虏作乱,那些在乡军人会在第一时间集结起来。
由于山高路窄,行人稀少,使得山路上显得格外的安静幽深。刚过午后不久,太阳便被山脊给挡住看不见了,一切都罩上一层灰色。山是灰色的,树木是灰暗的,甚至就连同山上的冰雪同样也是灰色的。
几经辗转之后,朱伦圻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峡谷中同样的冰天雪地,穿谷而过的小溪同样也冻结了。在峡谷的腹地有一片房屋,那就是李明和的家。
当年随军行动,路过喜峰口的时候,李明和就看中了这个地方。他喜欢这里的苍莽群山、喜欢这里的峡谷。当然,他更喜欢的是峡谷之中的千余亩田地。
也许是命中注定,一发不知从那里飞来的流弹击中了他的左臂,失去了半截手臂的他,只能退役,那时候,他面临三个选择,一个是去台湾他曾驻扎于台湾,所以可以选择在安置于台湾,还有就是在东北。再就是返乡授田。
最终,他选择了这里,选择了距离长城的喜峰口不过只有数里的峡谷,于这里安家落户。在过去的三年中,通过招募长工的方式,把他的五百亩勋田全都开垦了出来,现在曾经荒凉的峡谷,已经不复了往日的荒凉。
“难怪这人不愿意出山,守着这样的几百亩庄园,自然不需要刀口讨活。”
正当朱伦圻站在路边伫足神思的时候,有一个人已走到他的身旁,笑着向他打招呼。
“这位先生是从那里来可是过了留宿的时间了,来者是客,若是先生不嫌弃的话,今天便于寒舍住下”
朱伦圻回头一望,看到不知什么时候,一长一少,看模样像是父子两人站到他的身边,那个三十几岁模样的男子左臂衣袖里空荡荡的。
“您就是李队长”
朱伦圻高兴地说道。
“李队长,这是大明的周王”
内侍连忙于一旁介绍着主人的身份,而李明和只是看了一眼,然后只手行礼道。
“见过周王,不知周王前来,有何吩咐”
只是寻常的见礼,远不上恭敬,对此朱伦圻倒是不以为意,只是笑说道。
“李队长,孤之所以来此拜见李队长,还请李队长万万不要给孤一个闭门羹啊”
“大王有心了。”
李明和说着,一边将手中提着的兔子和肩膀上背着的火铳递给儿子,然后转过脸来对朱伦圻说道。
“若是大王不嫌弃的话,就到家里去,就在前面。”
朱伦圻便跟着李明和,来到一座宅院门前。一道石筑的围墙,围出一个宽敞干净的四合院来。
李明和指着大门说道。
“请进,这就是寒舍。”
朱伦圻迈进门槛。正面四间是坐北朝南大瓦房,两厢六间侧房均为高梁秸盖顶,庭院里有一大块被雪盖着的菜地里种着大白菜,一群鸡鹅在菜地边嬉戏。四合院里洋溢着浓郁的农家气息,不过他也注意到,那高七尺的院墙内侧有供人行走的突台,就连墙上也有火铳射孔,这些都显示着这里与寻常农家不同。
“下雪了,地里没活,几个长工都回乡了,家里现在没有。”
李明和边说,边将朱伦圻带至正房边,指着右侧的一间房说。
“这是我的书房,我们就在这里说话”
书房
一个出身行伍的人,居然有书房
进入书房后,朱伦圻就看到书房左边墙壁边摆着一长条书架,上面整齐地放着百余册书籍。比起王府的书房来,他的书大概不及百分之一。
除了想象中的兵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