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讨论文臣立军功以及封爵之事,就要从制度说起,当然大明所有制度都起源于太祖高皇帝。
当初太祖对文臣封爵问题,只定下了三条规矩,第一,文臣非有大功勋于国家,不得封爵;
第二,文臣生前不许封公侯,最多只能封到伯爵;
第三,若生前出将入相,能除大患,尽忠报国者,同开国功勋一体,可以封侯谥公。
但这三条并不是完整的制度体系,都是泛泛而言,没有细致条文,十分缺乏执行性。
比如说,什么级别的功劳算大功又比如,大明是文武分家制度,谁能又相又将、出将入相
后来在具体执行中,文臣封爵问题就和献俘礼一样,随性的很,并没有一定之规。
而且大明文臣封爵的例子实在太少,都知道因军功封爵的三大例子只有靖远伯王骥、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阳明。
各人情况各自不同,完全没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也就没有所谓“成例”可以遵循了。
所以秦德威这次军功,还是只能单独议论,没法用任何一个前例模板去套用。
但涉及到秦德威的事情,又是敏感的封赏问题,此刻却又没人敢乱说话。
秦德威出塞大捷后,连首辅夏言和大学士严嵩都碰的灰头土脸,别人谁敢随便发言
就算是“好心”帮忙提出建议,谁又知道秦德威本人到底满意不满意
故而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还有人叫道“礼部张尚书可一言而决也”
反正你张潮是秦德威的双料座师,你拟定的封赏办法,无论秦德威怎么想的,也不敢公开表示不满,又何必让别人表态
两大强权阁老都哑了火,不想沾惹这事,但前段时间三次苦苦请辞,却三次被皇帝殷殷挽留,天天称病在家的真水货大学士翟銮,这时候却率先说话了。
众人都有点诧异,你翟銮就是个“将死之人”,皇帝留给秦德威的出气筒而已
等那秦德威班师回朝,立刻就能让你翟銮知道什么叫天日昭昭,怎么你还敢跳出来说话
只见政治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的翟大学士慷慨激昂的说“秦德威督师出塞,斩首三千二百,符合高皇帝所言的大功勋,理当封爵
我的意见就是这样,谁敢反对我”
众人“”
槽点太多,无从吐起。
紧接着还是有人叫道“我反对”众人循声看去,原来又是王廷相。
王廷相左顾右盼的说“秦德威功绩虽大,但一没有灭国,二没有重创俺答主力,三没有解除民众之倒悬,也就是斩首数目较多而已
据我所知,他这斩首数目也是有投机取巧成分
那白莲叛逆在丰洲滩筑城,而秦德威出其不意偷袭,堵住城门纵火,城中人只能从城门外逃然后被斩,当然首级数量就多。
而几个前人里,要么久镇西戎平乱无数,要么重创北虏小王子本部,要么平定大规模宗室叛乱,与他们比较起来,秦德威都差点意思。
总而言之,我以为秦德威还称不上祖宗所言的大功勋,这次要是封爵,未免太过”
翟銮提醒说“莫非王浚川你忽略了秦德威在大同也平定了镇、抚勾结宗室和白莲妖教,并且通敌的叛乱啊。”
王廷相辩解说“那是另外一件事,须得另外议论,与军功不能混为一谈”
翟銮有点生气,指着王廷相叱道“你简直无理狡辩斩首三千二百都不算大功,那什么叫大功
何况自成化朝以后,朝廷便有了不成条文之法度,文臣以军功封爵,有两种军功皆可,其一是一大功,其二是累小功。
靖远伯是累小功而得,威宁伯是两者皆有,而新建伯则是平定宁王之乱一大功
就算你不认为秦德威这次算作一大功,但就是按照累小功,秦德威也足以封爵
一是平定辽东兵变,二是策划平定安南,三是平定大同宗室叛逆,四是今次出塞大捷”
王廷相立刻又反驳道“可是秦德威先前那些功劳,都已经赏过了,岂能再重复封赏”
众人只感觉像是看景,怪事年年有,今天特别多
差点把秦德威弄到天日昭昭的人,此时正在拼命吹捧秦德威的功劳,要给秦德威封爵。
刚才为了秦德威,指着首辅鼻子硬刚正面的兵部尚书,此时却正在拼命贬低秦德威的功劳。
大概也只有在庙堂,才能看到如此魔幻的风景。
情况其实很明显了,翟銮想给秦德威加爵位,而王廷相则不想让超级清流秦德威身上染了勋贵色彩,以免影响到仕途。
毕竟文官和勋贵是两条截然不同的群体,而秦德威在文臣这边前途无量,去当勋贵闲官就可惜了。
而且二十年前还有个例子,在传闻中王阳明被议论封爵后,就遭到了某首辅的排斥,一直拒绝王阳明进京。当然这些只是小道传闻,未见得是真。
但王廷相的胡搅蛮缠,终于将翟銮彻底激怒了,忍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