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此人必乃天下士也!(1 / 2)

大明小学生 随轻风去 2985 字 4个月前

外面考生该期待的期待,该焦虑的焦虑,但贡院里的博弈这才是开始。

嘉靖十三年甲午科南直隶乡试,最后入场考生三千一百人,录取名额还是一百三十五人。

前文介绍过,士子除了四书是必学,还要在五经里选一个作为自己的本经,秦德威就选了字数最多的春秋经。

而本次乡试除了主考官之外,还有负责试卷初阅的同考官,一共九人,每人一房。

其中诗经三房,书经二房,易经二房,礼经一房,春秋经一房。

考生试卷根据本经,送到相应的同考官房中。

从分房数目大致也可以看出,每经的考生数量多少,春秋经和礼经只有一房,所以也被称为“孤经”。

来自河南开封府襄城县的儒学教谕王永寿,这次有幸被选拔充当南直隶乡试的同考官,负责春秋经房。

王教谕这样一个底层县学教官,能被选拔充当天下第一乡试的同考官,是非常难得的人生经历。

也就现在还有这种事,再过几十年,南直隶乡试同考官都要知县、推官来担任了。

这科春秋经士子一共一百八十人,王教谕认真看过这一百八十份试卷,从中选取了自己认为最优秀的十份为正卷,又选了十份为备卷。

之后王教谕按照程序,将二十份试卷呈送给主考官张潮张学士。

张学士拿到春秋经房的试卷后,大致翻看了一遍。

呈现主考官面前的试卷,没有名字只有编号,而且还是用朱笔誊抄过的朱卷,看不出答卷人的原本笔迹。

张学士看来看去,最后只留下了五份。又将其他试卷退给王教谕,吩咐说“再选备卷来。”

王教谕兢兢业业的重新检阅了剩余的一百六十份试卷,又选出了他认为优秀的十份试卷,再次呈送给主考官。

张学士看完后,摇摇头,亲自来到春秋经房,对王教谕道“本官亲自搜卷”

大明考试中有一个搜卷的制度,如果主考官认为同考官呈上来的试卷都不合格,有权亲自搜阅本房剩余所有试卷。

但主考官这样做的坏处,就是容易惹上嫌疑,而且也是打同考官的脸。

王教谕气得脸色涨红,主考官跑到自己房中搜卷,那就是说自己水平不行、有眼无珠,选不出真正合格试卷

但对方是读书人顶端的翰林学士,自己只是一个监生出身的县学教谕,进士都不是。

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拿什么去抵抗翰林学士

张学士没在意卑微教谕的心情,又把剩下的一百多试卷搜检了一遍。

翻过几十份后,他终于找出了自己想要的试卷。这份试卷上答第一道论语题时,有几句是自己讲过的原话。

真踏马的费劲,老眼昏花的张学士不禁暗骂一句。要不是看在徐妙璇这两年殷勤帮衬老夫妻的份上,谁管这混账死活

幸亏这混账攻读的是冷门春秋经,只有一房,人数也少,试卷相对好找。

要是诗经易经这种两房三房的,几百人到上千人的规模,早不管了没兴趣去大海捞针

又瞥见气恼的王教谕,张学士便叹道“岂可以一己之避嫌,忽人才之进取啊此人必乃天下士也”

王教谕无语,你是翰林,你说是啥就是啥呗

转眼间就是八月底,到了嘉靖十三年南直隶甲午科乡试放榜日。

吴承恩来喊秦德威一起去看榜,秦德威走出家门,感受到了秋风凉意,随口吟了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

“就一句你怎得不继续”吴承恩很奇怪的问。

秦德威答道“算了算了,下句容易被和谐,这日子不要自找麻烦了。”

吴承恩叹道“竟然连你都这么紧张了。”

秦德威回应说“你不知道我付出了多少代价”

吴承恩无语,谁没付出代价看你就临阵磨枪了几天,付出还能比别人多

秦德威只能暗暗感慨,别人都不懂他的付出啊。

为了一个清白名声,只豪赌张学士会有默契的主动照顾自己,不知放弃了多少其他作弊机会

负责供应贡院的差役,不都是县衙的人吗

还有,考场上还会派出官军一对一监视考生答题,这也是可以运作的

通过徐指挥找找关系,可以让徐老三来监视自己答题啊

但做这些事都要去找人的,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传出来后多少会影响自己名声。

前文介绍过,新出的乡试榜将会放置于彩亭中,从贡院抬到应天府府衙,张贴于府衙大门的照壁上。

跟三年前一样,在全南京城的核心地带,三山街与大中街的交汇处,附近的茶铺和酒楼都已经坐满了人。

秦德威与吴承恩不慌不忙的走进三山街太白楼,少东家高长江早就占住了最好地方,一起在二楼临窗坐下。

这里还是跟三年前一样,明明坐着几十号士子,但气氛压抑而安静。

秦德威瞧着高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