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点点他“你傻啊,完全可以卖旧的造新的啊我记得飞鱼级报价不才五万嘛,你们卖一艘换一艘,船也更新了,到时候造新船的钱也有了。”
李通一想也是,但是一想又不对“陛下,这不够啊三十艘造新船就要一百五十万,这不还差一百五十万么”
朱慈烺叹了口气“你可以明年再卖,明年需要船的更多,占城国,阮氏,郑氏还有真腊国这些不都要买船。
明年安排他们也上战场,他们练兵都怎么样了”
李通叹了口气“还在练队列,郑氏最近缺粮,国内军队都调去平乱了,阮氏那边进度比较快,占城那边多新兵训练起来最费事。
真腊国那边还没有驯服,现在不太配合,新王表面恭顺其实背后对大明不满,毕竟没有挨揍,有点不老实。
参谋部觉得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给他们训练新军,说不定将来会给自己制造麻烦。”
郑氏缺粮是因为大明驱赶红河平原的安南百姓,所有安南百姓南下最后都要经过郑氏的领地。
这些被驱赶的人,手里仅有少量的粮食,要么走哪吃哪,要么走哪抢到哪,给郑氏带来了极大的治安压力。
郑氏为了稳定次序不得不派出所有兵力剿灭流寇,又一面施粥,总之乱作一团根本没有精力编练新军。
阮氏作为稳定政权,其国内兵力雄厚,经过郑氏的缓冲之后,南下的百姓就少的多了,阮氏一面分发粮食安置百姓,一面把安置不了的百姓往南面引导。倒是没有出什么乱子。
占城国在大明到来之前已经成为了阮氏的附庸名存实亡,大明帮他复国之后,其军队都是重新招募训练。
本来这些人就比较南训练,又是这种狗屁不懂的新兵,更是难上加难。
这些还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真腊国这边就有点让人头疼了。
本来一切好好的,但是前真腊国王因为被大明压迫努力种粮食进贡,引起了国内的不满,毕竟战都没有战就拿自己的粮食送人。
本来这就算了,不过大明极限征粮之下,真腊国出现了局部饥荒,百姓暴动之后更是给这些官员口实。
官员闹事没啥,但是真腊国王的兄弟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直接发动政变,大明本来也想救,但是等理藩院派人去干涉的时候,这位前真腊国王已经变成一堆碎肉。
新王立刻上表,说自己是如何无辜,说是不得已,说是下面的臣下推举,自己辞让再三才不得不接受。
说他也是为了百姓,也是为了国家不至于动荡,要不然大明的粮食明年就没法供应了。
是的原本的国王因为供应粮食被干掉了,新王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承认大明的宗主国地位,并且答应继续供应粮食。
所以朱慈烺有点看不懂,那么你们换一个国王是为了干啥是为了撒气好玩么
这件事没发生多久,理藩院代表内阁的观点就是,既然他们还奉大明为主,并且承诺继续供应粮食,那么大明就不必妄动兵戈,须知夷狄之政一日三变,若是个个干涉大明岂不是忙死。
但是参谋部确觉得,这位新王发动政变的借口就是大明,现在夺得王位,就算恭顺也是表面恭顺。
大明应该趁他立足未稳,迅速出兵消灭对方,其国家要么分裂,要么纳入大明版图。
没有什么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新王上位不得人心,大明完全可以打着为旧王复仇的旗号讨伐。
到时候必定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
反正两方为了这个争论不休,今天既然提起,朱慈烺就决定给这件事最后定下,免得以后再不停争吵浪费时间精力。
朱慈烺敲着桌子“真腊国之事,不仅关系到明年一千万石粮食能否稳定供应,更是关系到大明的威严和信义
真腊国原国王鹏和阿奴是因为什么才被叛乱残忍的杀害
是因为履行大明的命令,是为大明百姓筹粮才被叛乱杀害,所以他是为大明而死,为大明百姓而死。
朕还记得当年鹏和阿奴的口号每人多耕一亩地,救助一个大明兄弟多么质朴的愿望。
如果这样的朋友被残忍杀害大明都不闻不问,那么谁还跟大明做朋友大明以后还如何取信于藩国
就算退一步说,这种谋逆之举大明不过问,是鼓励这种行为么其他藩国效仿怎么办大明有人效仿怎么办
以前的朝臣都还知道驳斥,知道不承认,现在的内阁怎么想着直接承认了其心可诛其罪在不赦
朕以决定大明送鹏和阿奴的两个王子返回国内,出兵帮助他们扫平叛乱,并以湄公河为界让两位王子各立一国”
见朱慈烺终于支持了军部的观点,李通也很开心,前面的信义什么的都可以谈,但是当皇上把这个问题定性为谋逆之后,这个就变成了大不敬
谁在支持现在的真腊国国王,那就是纵容谋逆之举,皇上没有说清楚到底是谁其心可诛,其罪在不赦,就是要警告那些文臣,不可采这条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