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华夏复兴基金(1 / 2)

开挂的创业日常 静衍 3003 字 8个月前

设定好三大奖项,在奖项分类上,智囊团也有了争执。

若学习诺贝尔奖,按照科学门类划分,可以设立物理奖、化学奖、数学奖、生物奖、医学奖,五大类奖项。

某方面的科学家,按各自学科,获得各自的奖项。

比如青云物理奖、青云数学奖、青云医学奖

比如星云物理奖、星云化学奖、星云生物奖

然后是物理终身成就奖、化学终身成就奖、数学终身成就奖、医学终身成就奖

这样其实挺好,相比诺贝尔,多了一个数学类奖项,少了和平奖和文学奖。

这也是大家争执的原因,现在已经不是一百年前了,有了许多新的科学门外,诺贝尔却没有相对应的奖项。

这需要在分类中体现出来,而不是学习诺贝尔奖。

于是,经过讨论,又增加了“天文学奖”、“地质学奖”、“信息学奖”、“工程学奖”、“农学奖”、“气象学奖”六大分类学科。

这边刚确定下来,智囊团内仍然有分歧,不少人觉得,既然对标诺贝尔,和平奖不说了比较虚,文学奖应该设立。

这条建议很快获得支持,林睿也觉全面一点更好。

和智囊团的成员商议以后,在文学奖的基础上,又有了突破。

直接设立了三大文科类奖项,分别是“文学奖”、“艺术奖”“人文科学奖”。

“文学奖”主要针对各类文学诗、散文、、传记、网络文学都包括在内。

“艺术奖”主要针对音乐、舞蹈、戏曲、影视、绘画等等的艺术门类,做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

“人文科学奖”主要针对社会学、哲学、法学、经

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考古学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

如此,才算把奖项和分类划分清楚。

不过,大家还有争议的地方,青云奖、星云奖、终身成就奖,按照做出的成就不同,层层递进。

显然,青云奖最多,每年都能评出几十上百个;星云奖次之,每年可能仅仅只产生极大;终身成就奖再次之,可能几年也不能产生一个。

大家的焦点和争论在于,奖项是每年评选一次,还是今年几年一次。

关于青云奖都没有争议,每年国内都能产生几十上百个,一年评选一次也没什么问题。

星云奖就不行了,一年可能就产生几个,更何况还有几年都不一定产生一个的终身成就奖。

这样看的话,一年评一次太繁琐,倒不如几年评一次。

大家对此争论不休,随后又参考了国内外的一些奖项

像国内的茅盾文学奖,四年评选一次;鲁迅文学奖,同样是四年评选一次;国外的诺贝尔奖,每年都评选一次;图灵奖,每年评选一次;雨果奖,每年评选一次

林睿和智囊团参考了国内外的许多奖项,总的来说,除了国内的几个文学奖项,国内外主流的各大驾校,基本上每年都会评选一次。

考虑良久,林睿决定随大流。

谷刴青云奖和星云奖每年评选一次,终身成就奖有其自身的不确定性,按情况而定。

接下来,就是紧张的筹备工作,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海外知名科学家、学者合作,评选理科类奖项。

与中国艺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院、中国音乐学院、作协、bj大学、人民大学、复旦

大学、中山大学等等海内外几十家院校和机构合作,评文科类奖项。

作为三大奖项和华夏复兴基金的发起人,林睿世界首富的号召力还是可以的,也有足够的财富和名誉,面对这种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的好事,大家如何不欢迎

在众多机构和人员的参与下,短短时间内,三大奖项连同主体“华夏复兴基金”便注册完毕。

为了让大家放心,增强奖项的权威性和可持续性,林睿不但广邀国内外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学家担任评审委员会委员,更是一次性拿出三十亿美元,捐赠给刚成立的华夏复兴基金,用于奖金的颁发。

顿时,刚刚成立的华夏复兴基金,超越总资产只有51亿美元的诺贝尔基金,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奖项类基金。

当消息慢慢发酵,传了出去,顿时在国内和海外华人群体中引起巨大的反响。

规模如此庞大,种类如此齐全,包含各种科学、文学、艺术类的奖项,大家还是第一次听说。

更别说,一次拿出三十亿美元,捐赠给刚刚成立的华夏复兴基金,这可是天大的手笔。

要知道,林睿虽然是华夏复兴基金和三大奖项的发起人,华夏复兴基金从性质上来说是属于公益,并不属于某个人。

即便是一手创造它的林睿,目前也仅仅担任华夏复兴基金会荣誉会长,和基金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会长、副会长都是国内外科学界的泰斗担任。

华夏复兴基金成立的那天开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