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1 / 2)

徐尚书近来回到府中寝食难安,心中压着事情上朝都上不好。

隔日上朝,同僚见着徐尚书提心吊胆的,以为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

“徐兄近来可有难处”同徐尚书交好的大臣频频来问。

徐尚书唉声叹气,“唉,没什么难处,就是”

这话到嘴边他都不知道怎么说,他说陛下要跟皇后和离了,那谁能信,选秀都不开,后宫都不纳一个,怎么可能提和离

说皇后要跟陛下和离,那更没人信了,皇后娘娘那么贤惠端庄,怎么可能提和离

但这俩人,哎,真就签了和离书,他可看的真真的

难不成是为了什么大谋划那他更不能多嘴了。

陛下交代了低调行事,他要是多嘴,掉了脑袋怎么办

但是这话憋在心里实在是难受。

看着这满朝文武,想跟人交谈一下都没法说。

于是徐大人看中了时机,一天下朝找了荣国公。

这也皇帝亲舅舅,说说总归是没什么问题。

“国公爷,您最近听说宫里头和离的事了吗”

徐尚书不敢提那宫里头的名讳,更不敢细说,太吓人了。

“嗯。”荣国公也觉得奇怪,徐尚书来问他这个干什么,那沈熙君和傅庭安要和离那不是人尽皆知的事吗。

“这”

这么大的事,果然亲舅早就知道了,看来这真是商议好的。

看这荣国公平淡的样子,不愧是久经沙场的人,这种事都能沉稳得住。

“您说说,这太可惜了。”徐尚书咂舌一声。

“确实。”

“以后这可怎么办。”

徐尚书不禁想起若是没了皇后娘娘,可别来个不会处事的,那容太后曾经可就够他们受的。

“另寻良人也不失一个好结局。”荣国公附和一声。

徐尚书猛然想起,这荣国公府也是主张开选秀的,若是帝后和离,那岂不是皇帝后宫便可有国公府的人。

是他大意了,赶紧找补一句,“在下一定尽力办妥。”

荣国公虽然听着这话没什么问题,但心中总是犯合计,总觉得徐尚书这谨小慎微的样子隐隐觉得有些微妙。

但也是开国头一回为长公主和离,心有忐忑也是能理解。

沈熙君与皇帝兄妹情深,更何况傅家现在风头正盛,得罪了谁都不好,应是问他来探听宫中口风。

荣国公安慰道“老夫可有能帮得上徐大人的”

徐尚书连忙道“不必不必,倒也简单,听宫里头吩咐即可。”

荣国公了然,果然是来问宫中口风的,但他可什么都没听说过,“陛下可有何嘱托”

“陛下说低调行事,不必张扬。”徐尚书答。

“那徐大人奉旨行事即可。”

荣国公也能理解,妹妹和离总是不想让人非议的。

徐大人得了准话,默默下定决心。

必定把帝后和离的事情办好。

妙晴觉得事情不对,非常不对。

皇后娘娘晌午过后从广华殿回来,脸上一直噙着笑,周遭荡着欢愉的光晕。

娘娘进了殿门,先找了个红木宝盒存放了两张纸和一个折子。

而后直接把头钗拔了下来,扔在了妆台上,三下五除二拆掉了发髻,去了所有珠饰,顺手寻了个梅花簪在发间随手一挽。

繁复的宫裙尽数脱下,换了套极为简单的青色衣裙,往美人榻上一躺,心情看似十分美妙。

妙晴以为是皇后娘娘跟陛下和好了才这样欢愉,但渐渐她品出了不对劲。

“娘娘,内侍监的人差人来说这月分发的月例还得请您过目。”她立在皇后娘娘身侧禀报。

秦砚翻着话本的动作都没停下来,淡淡地说道“他们自己看着办吧。”

妙晴一愣,娘娘向来勤勉,更不会说这种话,但她还是僵着身子应下。

过了一会,她又试探地问“娘娘,太妃和太嫔们去行宫,内侍监的人来问”

“他们自己拿捏。”秦砚翻身拿了颗山杏放入口中。

果然,她还没问完,皇后娘娘就打断了她。

而隔日到了该去长春宫请安的日子,皇后娘娘出奇的没有早起,懒洋洋地吩咐她

“转告长春宫,本宫身体不适,今日便不去请安了。”

妙晴心中好似有些不妙的预感,一种猜测让她从脚底凉到头顶。

皇后娘娘从未缺过给皇太后、容太后请安的日子,别说是身体不适,就是下雹子也会去的。

中宫奏贴也不看了,请安也不去了,也不穿那繁复的宫裙,更不要华美头饰。

都是从那日广华殿回来之后的事,在那之前,娘娘可与陛下吵过一架。

难不成

“娘娘”

妙晴不安了一上午,见娘娘用过午膳后,终于下定决心壮着胆子问“您和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