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公牛都去哪了?(十更完成求月票求订阅)(1 / 3)

你好,1983 隐为者 5826 字 5个月前

对于大伙的反应,刘青山还是有些预料的。

这个时代,别说农民了,敢贷款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银行都着急,上赶子找你贷款,而且利息还低得令人发指,甚至有几年,还进行过大数额的无息贷款。

即便如此,受到观念的影响,贷款者寥寥。

刘青山也不多劝,只是乐呵呵地说“去年咱们贷款一万块,还不是几个月就还上了。”

看到不少人点头,他就继续摆事实“这一万块的贷款,咱们建大棚,修养猪场,大伙算算,这两样,给咱们夹皮沟赚了多少钱”

车老板子是村会计,对此最为熟悉,脱口而出道“大棚赚了九千八,猪场净赚二万四。”

“对呀,没有这一万块的贷款,咱们能借鸡生蛋,赚来这三万多块吗”

刘青山继续笑着反问一句。

屋子里的人,虽然也都知道这个数目,但还是被震住了他们还真没算过这笔账。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好像贷款这件事,也没有那么可怕呀

一时间,大伙都不说话,队部屋里静悄悄的,只剩下粗重的喘气。

好半天,老支书和张队长对视一眼,一点头,然后老支书问道“青山,这次咱们准备贷多少钱”

刘青山知道大伙是被说服了,事实摆在面前,大伙都尝到甜头,没有理由拒绝。

于是笑道“俺估摸着,怎么也得五万块吧,既然养奶牛,养上十头八头也没啥意思,怎么也得百八十头,才算小有规模。”

看到大伙还能挺住,没有被这个数额给吓到,他就继续说道

“我昨天去县里乳品厂,他们正好有一个项目,要扶持农户养殖奶牛,能直接帮着联系奶牛场,并且连贷款都直接帮忙办理。”

“那敢情好”

张队长也面露喜色,他们当农民的,最怕出门求人办事了。

不过随即,他又脸上一垮“这日子刚松快点,一下子就又拉了一屁股饥荒。”

“嘿嘿,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

张杆子倒是乐天派,还笑嘻嘻地跟张队长逗闷子呢。

结果被张队长在他屁股上踹了一脚“我看你是皮子痒了,赶紧去猪场干活吧。”

“行,俺猪倌去也,不过要是养奶牛,还得选个牛倌儿。”

张杆子现在是以猪倌为荣,一边往外走,还一边帮着操心呢。

虽然没养过奶牛,但是生产队以前养牲口的张老蔫儿,那绝对是行家。

刘青山就把养奶牛的那本书交给他,张老蔫儿也稀罕八叉地翻了好半天,然后才说出一句话。

“俺不认识字儿呀。”

“不认字叫你小儿子读给你听。”

张队长觉得有必要在队部这边建个阅览室,没事叫村民多加强学习,这一个个都是文盲的话,实在不像话。

而且养奶牛的事儿要是真成了,需要的人手可不少放牛,喂牛,清理粪便,挤奶,哪样都不轻巧。

到时候,肯定也要专门成立一个奶牛组的。

张老蔫儿别看不识字,但是喂养牲口的经验还是很丰富的,直接就提出来一个问题“饲料咋解决”

这边有半年时间。都是没有嫩草可供牲口食用,奶牛又不像那些干活的牛马,冬天吃点谷草,偶尔加点料就成。

奶牛这东西,你要是糊弄它,它真不给你产奶啊。

这个问题,刘青山其实刚才已经讲到了,他准备详细说说

“老蔫儿叔,到时候,咱们弄青储饲料,奶牛的粗饲料就有了,剩下的精饲料,咱们自己种的玉米黄豆啥的,就可以配制。”

“啥是青储饲料”

张老蔫儿一头雾水,别人也都同样如此。

别看他们种了半辈子的地,伺候半辈子的牛马,但是青储饲料,绝对头一回听说。

这个问题,早在王教授来夹皮沟过年的时候,刘青山就跟王爷爷探讨过。

事实上,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就陆续开展青储饲料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就是在奶牛场使用。

王教授他们的农学院,就专门有这样一个项目组,是从老毛子那边,引进的玉米品种,秸秆产量,是普通籽粒玉米的一倍多。

只是因为老百姓不认,所以推广起来很是艰难。

如果刘青山他们搞奶牛养殖的话,正好互利互惠。

按照王教授的说法两三亩地的玉米秸秆,制成青储饲料,就可以足够一头高产奶牛全年的粗饲料,这笔账,怎么都合算。

刘青山跟大伙解释完了,又拿出来一本书,递给张老蔫儿,正是介绍青储饲料的。

“怎么又是书,看来俺这睁眼瞎,也要开始学文化喽。”

张老蔫儿乐呵呵地把书捧在怀里,越是不识字,越是对书本和知识心存敬畏。

养奶牛的事,就这么确定下来,剩下的,就是张队长领着刘青山去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