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山河(2 / 3)

山河不知春 容光 6523 字 6个月前

起来。

母亲扔了遥控器,一边抬手摁铃,一边死死抱住她。

那一天其实阳光正好,是个惬意的春日午后,花园里青草葱郁,蜂蝶起舞。

病房有一整面落地窗,可阳光好像过分羞赧,不肯照进来。于是温暖惬意都被隔绝在外。

母亲哭着劝慰“春天,你别这样妈妈求你,别这样”

而被她叫做“春天”的姑娘,看起来一点也不春天,反而更像萧瑟的冬。

叶知春剧烈地哭泣着,情绪激烈得像是随时能写出一篇檄文,声讨这世间种种不公。奈何张开嘴,却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

越说不出,就越煎熬。

越煎熬,就越失控。

袁山河怔怔地立在门外,恍惚间昨日重现医护人员急匆匆跑进病房,母亲抹着泪致电父亲,医生大喊着“镇定剂”,护士步伐踉跄与他擦肩而过。

他还拿着半盒巧克力,如今显然也没有进去的必要了。

叶知春像一朵枯萎的花,日复一日等在这牢笼里,她在等什么

袁山河仿佛看到了结局。

她好像迫不及待想与这世界道别。

那天稍迟些,袁山河离开医院,在公交站台研究半天,坐上了一趟陌生的线路。

潞城交响乐团位于市中心,周边是繁华地段,放眼望去全是昂贵的招牌。袁山河好不容易才在巷子里找到家沙县小吃,点了份炒面。

可惜没吃出什么味来。

有时候他会想,是不是选错了。不接受治疗,至少还有味觉,身体不会衰败得这么快。

当时医生对他说“你还年轻,一定要接受治疗,否则哪天肿瘤一破,人就没了。”

一下就没了,听起来挺可怕,但也不失为一个痛快的结局

大概是此行目的地特殊,他一边进行哲学的思考,一边走进了交响乐团。

人与人之间也许真的存在缘分一说,不然该如何解释,那么多的宣传照里,他一眼就看见了叶知春呢

确切说来,他看见的这个叶知春,显然不是医院里那个叶知春。

不同于那朵正在凋零的花,这里的叶知春是鲜活的,是热烈的,哪怕坐在乐团之中,也似乎有天降光束罩在她一个人身上。

后来袁山河笑了,稍一细想就明白过来,哪里是叶知春太耀眼,分明是他专程来看她,为她加了一层滤镜,打了一束光。

年轻真好啊。

她穿一身黑色礼服裙,坐在人群之中,手握大提琴,专注的神态,明艳的五官。

袁山河看着照片上的人,耳边仿佛响起大提琴的奏乐声。

可惜后来一阵风起,蝴蝶陨落,花朵凋零。

那天夜里,袁山河回到自己的小屋,拿出吃灰的笔记本电脑,开机居然用了两分多钟,他到底是多久没开过机了

他一边回忆,一边打开浏览器,输入“叶知春”三个字。

正如儿时读过的童话故事,魔法出现,木偶便有了生命,在他点开视频后,那个静静坐在照片里的姑娘忽然鲜活起来。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她是那样热烈地绽放着,殊不知命运之神也是个孩子,偏爱作弄人,将人高高举起,却并不轻轻放下。

袁山河叹气。

商品社会,轻拿轻放的道理,怎么老天爷都不明白

网上的信息铺天盖地,填补了他的一知半解,将叶知春拼贴完整。

十六岁被柏林音乐学院录取;

二十岁前往茱莉亚音乐学院进修;

二十二岁归国,成为乐团首席大提琴手;

二十四岁应邀在德国举办独奏会;

恢宏的篇章正待铺展开来,曹雪芹去世,有人来狗尾续貂了。

二十六岁,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星辰陨落。

那篇新闻下方,很多人扼腕叹息,说好遗憾,还没去听过她的现场演奏,怎么会这样。

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各自遗憾各自的。

但这场遭遇里,大概没有人的遗憾能比得上叶知春本人。

后来的后来,大家都在说“还好抢救过来了”,“肇事者太恐怖了,死了活该”,“没事,至少她的命保住了”

袁山河静静地坐在台灯下,看着那个独奏的姑娘。

人在少年,不曾经历过生活磋磨,眉梢眼角都带着顺境酝出的从容骄矜。

可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挫折,前半生越顺,挫折来得越晚,打击越沉重。

他看了很多采访,叶知春笑着对镜头说“我从四岁开始学大提琴。”

记者问她“每天都练琴吗”

“没有一天落下。”

“未来有什么愿景”

“嗯,说是愿景也不算吧。其实国内学习大提琴的人并不多,如果我能让更多人领略到它的魅力,就很高兴了。”

四岁,差不多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