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 / 2)

“凭什么我不能接班”

“工作是老娘的,老娘想让谁接班就让谁接班”

“说来说去,就是你们偏心”

争吵一声高过一声,通过薄薄的木板墙传进小房间,坐在床边的孟秋单手支着下巴,深沉地叹了一口气。

又开始了。

这不是孟家第一次发生争吵。

只她穿来的这几日,类似的争吵就发生过无数次。

为的是什么呢

谁接班,谁下乡

孟家有四个孩子。老大孟春,前两年已经结婚了,现在在轴承厂上班。

老四孟冬年纪尚小,还在上小学。

老二孟夏和老三孟秋,一个十九,一个十八,今年都到了下乡的年纪。

孟父孟母都是江州市第三机械厂的工人。孟母是一名普通工人,孟父是厂里的四级钳工。

在大城市四级钳工或许不算什么,但在江州市这样的小城市,四级钳工已经是厂里的骨干了。

就是靠着孟父,孟家才能养活四个孩子,并先后送四个孩子读书,甚至还给老大买了一份工作。

孟父每个月工资能拿到五十一块五,偶尔出差还有外快,他一个人的工资几乎能比得上孟母、孟春、以及孟春媳妇三个人。

所以他的工作是万万不能动的,要不然孟家的日子一下子从中等到赤贫。

孟母的工作倒是能腾出来,可是,两个女儿,一份工作,谁接班,谁不接呢

孟父孟母考虑到小女儿身体不好,就说让小女儿接班,大女儿再想办法。

大女儿孟夏就不乐意了。

凭什么都是女儿,凭什么让三妹接班

孟家就是因为这个事吵起来的,也得亏他们一天吵三回,孟秋才能在短短时间内,把事情理清楚。

她是三天前才穿过来的,前世她还在上学,好不容易度过期末周,正准备享受暑假,一觉醒来,变成了这个“孟秋”。

从原身的记忆里,这个时代有点像平行时空的七十年代,地名国家名略有不同,但历史上的大事件相差无几。

七十年代孟秋不熟悉,但她看过相关书籍影视作品,知道个大概。

这是个缺衣少食、物资匮乏的特殊时期。

最关键的是,这个年代国家也很艰难。而她所在的时代,祖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能和世界霸主老掰腕子的那种。

孟秋想想就心酸。

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办呢,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说不定过段日子,她还要下乡。

孟秋长这么大,还没种过地,她是真不会。更想哭了。

外面不知道说了什么,“砰”地一声,门被重重摔上,然后是孟母的声音。

“嗨你长本事了有本事出去就别回来”

孟秋赶忙收拾好心情,按照她之前的经验,这次的“战争”差不多到尾声了,下面就该叫她了。

果不其然,孟母又骂了几句,终于偃旗息鼓,朝屋里喊道“三妹,三妹”

又猜对了

孟秋苦中作乐,拉开门,乖巧脸“来了”

孟母心里烦躁,看什么都不顺眼,大女儿说一句顶一句她烦,小女儿让做什么做什么,她又嫌弃。

“你这干的什么活菜怎么择成这样叶子择什么不要钱啊”

“皮别削刮一刮,刮一刮不就行了”

“哎呀算了算了,你起开,我来去把砧板菜刀拿出来洗洗什么事都指着我,我欠你们的”

“哦。”孟秋麻溜地去拿东西。她就坚持一点,活干得不好,态度一定要好。

孟母看着她,心里直发愁,她家三妹真不是干活的料,家里的事都干不好,还指着她干农活

孟家住的是筒子楼,家家户户都把灶台搬到了走廊上。

住在孟家对门的胡秀芬家也在做饭。

虽然她和孟母住门对门,但两人从年轻时候就不对付,有事没事怼一怼,看对方笑话最积极。

这不,这会儿胡秀芳就说“哎呦赵春华,你家三妹这样不行啊乡下日子可比城里苦,啥事都要干。三妹这样,下了乡,日子怎么过啊”

孟母心说要你说,我能不知道懒得搭理你。

胡秀芬也不在意,把锅盖盖上,让锅里的东西继续煮,扭过身来,看着孟母,继续说道“赵春华你家到底谁下乡是三妹还是二妹啊”

“你以前不是说不能重男轻女吗怎么没见让你家大春和冬子下乡冬子年纪还小,大春可是当大哥的,怎么不让他去”

孟母听她越说越不像样,怼道“你还是先管好自家的事吧女儿有工作,硬逼着下乡让给儿子,就你最光荣”

“我生的丫头,养这么大,还让她们读书,让个工作怎么了你天天说疼女儿疼女儿,还不是和我一样,让丫头片子下乡”

“哼,虚伪”

胡秀芬哼一声,关了火,端着锅,趾高气昂地进了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