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接收灾民,以工代赈(1 / 2)

亮剑之浴血抗战第六百四十二章 接收灾民,以工代赈

1941年11月底,天气渐冷。

陇海线以南,豫东各地均有拖家带口的老百姓,成群结队向着北边而来。

由于鲁西南这一粮仓的被八路军占据,三十五师团的日军为了完成筹粮任务,在秋收之时,纷纷派遣麾下的伪军,对占领区内的民众下手。

本就受天灾的影响,收成欠收,又遭到了小鬼子的横征暴敛,一些生活困苦的老百姓眼瞅着日子活不下去了,其中心思机灵者索性心一横,决定带着一家老小投奔八路军去。

日军在当地实行保甲制度,对占领区管控极严,八路军的游击队尚不能活动自如,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

这一情况很快被当地的日军发现,打死打伤者不在少数,而各地陆续将占领区内老百姓北上的情况上报了三十五师团师团部。

起初,原田熊吉并没有在意,在他眼里,中国老百姓的性命如同草芥一般,为了不使占领区内的人力及物力流入八路军根据地,死伤些许支那人又算什么。

“师团长阁下,现在的情况不同于以前,八路军已经占据了人口密集的鲁西南各县,并不缺少兵源,相反,由于今年的收成不好,来年也有干旱的迹象,如果有大量人口涌入八路军根据地,想必对于八路军来说也是一个极大地负担,借此机会,皇军也可派遣人员混入支那民众之中,打探八路军根据地的布防情况,而皇军的占领区内却能减少混乱,何乐而不为”一旁的参谋长建议道。

原田熊吉当即领会了参谋长的意图,随后对着副官说道“命令各地守军,将师管区内支那普通民众驱赶至八路军境内”

“嗨”副官应道。

话分两头,随着鲁西南根据地的开辟,从地方到部队的建设一直在大步向前。

日军在当地经营的工厂以及矿山被八路军全盘接收,诸如被服厂、煤油厂、发电厂、水泥厂等非军工产业。

唯一可惜的是,河泽虽是日军重镇,却没有像邯单一般形成自供自给的后勤体系,筹建鲁西南兵工厂的计划只能慢慢实施。

除此之外,曹县之张湾、青岗集两地有日军经营的大型矿山,其内尽是优质焦煤田,定陶日军专门设立的炼钢厂,境内有铁矿、铜矿数处。

最让人惊喜的是,副总参谋长带来的技术人员在城武与单县交界发现了岩盐矿床,据技术人员反应,该矿床埋藏较浅,以目前的开采水平来看,其矿厚度足够开采五十年之久。

民以食为天,但一日三餐却唯独少不了盐。

自古以来,贩盐这一行当向来是暴利,按照之前的约定,八路军需要将岩盐的销售方面让利,每年三分之一产量的岩盐由当地大户向鲁西南地区以外进行销售。

从目前来看,此乃双赢之举,此种举措类似于太南根据地的货行,用实打实的利益将当地的地主大户绑到八路军的战车之上,同时诱使地主大户的发展重心从农业转移到商业上来,有利的缓解了根据地在农业方面生产资料的矛盾。

从另一面看,虽然打破了官方的垄断,但前提是当地大户不得在根据地内销售,保住了八路军的基本盘,同时利用当地大户的人脉、渠道拓宽了销售路径。

一旦销售路径拓宽,好处不仅体现在岩盐上,根据地内的各类手工业品、货物会借此向外界流通,从而促进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从根本上促进八路军发行的边区票的流转。

指挥部内,鲁西南专区政府主任丛汉森突然造访。

“参谋长,员,豫东各县的老百姓北上进入根据地的情况,最早出现在半个月前,只不过那时候只是零星现象,往年都有这种情况”

“可是就在两天前,涌入根据地老百姓突然变多,西面的东明到最东面的城武均有难民涌入,据在敌占区的情报员传来的消息,此举乃是小鬼子有意为之”丛汉森接连说道。

“汉森同志,你说这个情况我们已经知晓了,不仅是在鲁西南,就连滑县、浚县都有类似情况发生”副总参谋长数道。

周维汉闻言,当即问道“眼下可有什么措施吗”

“我已经通知民主政府人员,在沿途设立多个救济点,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

“若说长久的措施,目前有两个方案,一是集中安置,实行屯田制,将进入根据地的老百姓安置在部队与日伪军对峙的区域,这样便于管理”

“二是分散安置,以目前鲁西南各县的情况,每个县多则安置五六千户人家,少则安置两三千户也是可以的,总体算下来,安置六七万人不成问题”

“不过这样一来,新来的老百姓与当地老百姓难免会产生纠纷,根据地会由此而产生混乱”

听了丛汉森的方案,副总参谋长与周维汉均没有立即给出答复。

“和尚,将罗政委喊来”周维汉喊道。

带罗本忠赶到,简单了解了下情况,周维汉说道“大批民众涌入根据地的情况之前是有预料的,但是目前还没到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