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幻境之旅(1 / 2)

瞬息之间,刘氏兄弟已踏上了六十又五日的旅程,如今他们已涉足神秘的辽东之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萦绕的寒意。然而,众人并未因此而倦怠,一路上彼此交流,增进了解,为未来的生活打下基础。

“这里便是高句丽的疆域了,可惜你们未能早些到来。且江北的沃土已与我们无缘,尽数落入了太孙殿下的囊中。瞧见那边耕作的农夫了吗?他们皆是殿下的属民。”

穿越边境,眼前的广袤平原令他们惊叹,相比之下,关中的土地显得狭小如琐碎碎片。在那儿,拥有二三百亩田地便已是豪富,但在辽东,这仅是起点。即便使用何乐为的奇异种子,最多也只能实现两年三收。要实现一年两熟,唯有向南方更温暖的区域前行,气候之谜并非凡人所能掌控。

听闻车夫所言,众人无不心生羡慕。太孙殿下与我们年龄相仿,何以成就如此伟业?站在此处望去,前方土地无垠,究竟广阔到何种程度?

“说来殿下真是英勇无畏,竟将整个高句丽的人判为臣仆。”

适逢马车休憩之际,另一位车夫端着水袋走来。他们这些游走四方的车夫消息灵通,对于那些前往高句丽耕作的人而言,他们的故事最是引人入胜。

“那些高句丽人难道就不抵抗吗?听说他们百姓众多,数目堪比我国十数个州府。”

刘老三疑惑地问道,他深知奴隶生活的艰辛,以往随兄长在地主家帮工,生活尚可,至少不必像奴隶那样,听说他们计算睡眠的时间都要用手指头,大半光阴都在田间劳作。

“抵抗?此非昔日之高句丽。他们的十万大军已被我们击溃,如今国内除了少数归顺者,其余武力早已荡然无存,连躲进深山之人,也被我们一一寻出。”

马车夫自豪地宣称,仿佛这一切奇迹般的变化出自他的手笔。的确,高句丽的景象与他描述无异,如今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数百万民众投身于辛勤的农耕,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能引导如此众多的人步入新生,何乐为着实付出了无数心血。征服一个国度并非终点,关键在于如何让它为自己孕育繁荣,否则,占领只会成为沉重的枷锁。

“粮食丰盈,岂非大唐的谷物也将更加廉价?”另一位青年思索着,自家仍以稀粥度日,只因囊中羞涩买不起粮食。若粮价降低,家中的亲人或许也能品尝到饱满的谷物了。

“粮食便宜岂非幸事?殿下明言,这批丰收除留存部分以维生,只求他们免于饥饿,其余尽数运回大唐,改善百姓生活。届时,大唐境内将再无饥荒之虞。”马车夫回忆起何乐为在高句丽颁布的法令,曾有人怀疑,但如今,目睹沿途满眼的沃土,那些质疑者已悄然无声,难道这片土地产出的粮食还不够人们饱腹?

“殿下的伟业超凡入圣,以一己之力重塑大唐!回去定要立像供奉,其恩泽胜过观世音菩萨。”

“说的没错,若非这项政策,我们家或许还在迷茫中挣扎。八亩薄田,哥哥娶亲若是用作聘礼,我和兄长怕是早已饿殍。”

众人纷纷颂扬何乐为的功德。马车夫心中有一句话未说出口:辽东的蜕变,代价巨大,而承受损失的并非我们,而是高句丽的子民。眼前的田野,上次他们经过时仅一半开垦,另一半仍是荒芜,如今却已满目生机。尽管这里有耕牛助阵,但每日劳作的艰辛令人畏惧,身体虚弱者只能化作这片土地的养分。

两位车夫曾听当地官员提及,参与拓荒的有七千余人,往返长安不过五个月,人数便锐减至六千,那失去的千人,已被劳累夺去了生命。

对此,他们并无过多同情。高句丽战败,既然殿下将他们标记为奴隶,奴隶的命运又有谁会在意呢?

\"出发吧,抓紧时间,今日我们要跨过翡翠河畔。\"

领头的魔法师催促着,众人只知此地有苍茫之江,翡翠河却是王子亲自赐予的新名,故而无人再提旧称。

又历经半月颠簸,他们总算抵达了目标之地。远处,马车夫正与守卫交谈,按名单核对人数准备交接。这些车夫看到了尽头,他们必须尽快领取赏金,将物资送回,再次迎接帝都的新移民。

在这条通途上赚取的金币,远超他们一生的积累,于是他们都渴望多跑几趟,以免将来错失良机,无处觅财。

\"二哥,这就是高句丽之地,似乎并不像车夫说的那样寒冷呢。\"

刘老三疑惑地说。车夫曾告诫他们这里极寒,然而渡过河流,南方的气候依旧温和,未曾体验到预料中的刺骨冷意。

\"你小子懂什么,北方越是凛冽,我们后来不是转向南方了吗?这里的气候大概与长安城相当,算是对我们的一种眷顾了。\"

刘老二解释后,其他人纷纷点头。他们下车立于马车旁,不久车夫便驾驭马车离去,留下友好的告别,疾驰向江的北岸,他们还需继续奔波,赚取生计。

\"来自长安的诸位乡亲,都靠近些,天色尚早,你们先在此稍作歇息。稍后我会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