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章 崛起的草根(2 / 4)

我的1999 东人 9451 字 4个月前

当然也很简单。

购买高浓溶剂,稀释成农民可直接使用的浓度,然后分装销售。

稍微有那么一点技术含量了。

说一点就是一点,绝不能再多了。

等大家把稀释的活熟悉后,业务又进了一步。

复配。

即购买原药,按工艺添加其他乳化剂,再稀释、分装销售。

就这么一步一步地挖掘产业价值链,杨守海渐渐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具备了腾飞的基础。

只差一个机会。

成功的人运气都不差,杨守海也是一样。

1990年代初,随着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害虫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

棉蛉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严重抗药性,我国棉蛉虫连续大规模发生,致使棉花生产遭受严重损失。

在这种大背景下,1992年12月,老杨花钱买断了金陵农业大学敌抗一号的技术转让权。

凭借该技术,已经改名金陵第一农药厂的高淳农药化工厂,在老杨的带领下,推出棉蛉虫杀虫剂灭蛉皇。

凭借着卓越的杀虫效果,灭铃皇迅速成为明星产品,给杨守海带来了巨额财富。

19931996年10月,金陵一农累计生产销售灭蛉皇达2500吨,完成销售收入1.25亿元。

出于发展的需要。

1995年11月,金陵一农与金陵红花塑料厂,共同发起组建集体所有的红太阳集团有限公司。

总投资1580万元,金陵第一农药厂占87.3,金陵红花塑料厂占12.7。

继承了金陵一农农药业务的红太阳,在杨守海的带领下发展的风生水起。

彼时金陵第一批上市公司宁天龙陷入困境,面临退市。

金陵市政府决定重组拯救保壳。

考察很多企业后,决定让金陵红太阳借壳上市,最初的方案是把宁天龙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划拨给金陵红太阳。

但这个方案被上面打了回来。

原因是宁天龙第一大股东29.95的股权属于国有股,不能划拨给非国有企业,否则就涉及国资流失。

但金陵市政府也没放弃,转而促使红太阳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

问题是,金陵红太阳并非国企,其创立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国有资本投入。

如果改制,就意味着杨守海将放弃10年的创业成果。

总之,各种原因。

杨守海最后还是同意了。

1998年10月,红太阳集团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8300万元。

12月,红太阳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其所有股份被划至高&淳县国资委名下。

杨守海也由民营企业家,转为国有独资企业管理者。

宁天龙随后改名为红太阳。

但金陵一农作为老杨个人创建的公司则仍然保留。

改制后的红太阳集团开始迅猛发展,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近10年发展,红太阳集团已形成国内大型农药化工集团,不仅研发出了吡啶碱,打破了国外封锁。

还涉足环保农药、生物医药、现代种子、肥料、生命科学五大产业,旗下16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

拥有员工5200名,建有一个中央工程技术研究院,5大研发中心和68个基础实验室。

同时,杨守海创建并保留的南京一农也获得长足发展。

其注册资产现已达近1.6亿元,业务涵盖农药、医药、种业、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

持有金陵生化49,徽省国星100,红太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100,金陵红太阳种业有限公司65;

苏省中邦制药有限公司51.02,苏省中金鼎信投资担保有限公司75;

金陵亿邦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80,苏省科邦生态肥有限公司49.25;

金陵绿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100;

以及澳大利亚海力国际企业有限公司65。

截至2005年末,红太阳集团总资产达41.8亿元,主营收入52.7亿元,外贸交货值2亿美金,位居世界农药前15强;

华夏千强大企业集团919位,华夏制造企业500强465位,华夏石油化工行业百强51位,华夏农药销售总额三连冠。

发展壮大起来的红太阳集团就是一块肥美的肉块。

尤其是对杨守海而言,更难以割舍。

在华夏股权改革的大背景下。

他也想把红太阳置于自己名下。

第一步,联合旗下的高管成立苏省国星投资公司,杨守海作为普通合伙人gp,占股5,掌握真正的实权;

而核心高管和投资人则占股95,作为有限合伙人lp,只有分红权,不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

第二步,金陵第一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