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现场的情况表现不错,甚至比希望的还要好的时候,两人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总算是不负所托。”
在电影上映之前,通过招商和广告植入等手段,已经收回了大半投资,剩下的,走dvd和录像带渠道都可以回本,票房几乎是纯赚的。
这个项目本身的风险极小,南大彪担心的也不是这些,而是这部“定制化”特效大片本身带有金尚很强的个人意志,属于“命题作文”。
票房和投资收益倒是其次,电影的热卖及曝光,宣发效率以及推广能力,是金尚更加看重的。
文化产品本身赋予的额外属性,有赖于它的传播范围,按照金尚的话来讲,就是流量经济的一部分,后来的明星化战略,只是为泛滥的流量特意打造的变现宣泄出口。
只有在关键时刻的“成功”,才能证明南家兄弟的价值,否则,强行塞给金尚的股份,未必能将其拉拢在身边。
国内全年票房不知道能不能超过二十亿的时代,指望一名百亿富豪将影视产业看得有多重,并不现实,只有附加价值和额外收获,才是金家父子看重的。
如果常棣文化不能起到“文化事业排头兵”的作用,它在金尚的事业版图中,价值可能还比不上京城北方联合足球队或者《京西都市报》这类业务。“南董多虑了,以目前业界同行的实力,咱们在影视圈是独一档的存在,论业务能力,几乎找不到对手。”
“也不能这么说,有点飘了。”
南大彪嘴上矜持,内心其实也比较认可戴义琴的说辞,
“以前小试牛刀,这次玩了把大的,效果要是出类拔萃,以后拍同类影片,招商工作就好做了。”
豪车、酒水、首饰、品牌服装和电子产品等,一个比一个财大气粗,是影视剧赞助商的主力,过去不是没有此类合作,而是主要集中在电视剧,免费信号,谁都可以看;
电影就不行了,要掏钱才能进场观看。
不过,观影群体,是十分优质的客户,有钱有闲,还有精力和兴趣关注的,都是消费能力极强的目标。
想要将这部分优质客户抓牢了,常棣文化的作用很大,可要是南家兄弟不顶事,今夕文化也是有文化商品产出能力的,渠道铺设水平也不差。
为了手里多一点筹码,南大彪使出了吃奶的劲,了近三年的时间,将宣发和院线做大做强,成为国内影视圈举足轻重的新势力,着实不简单。
可这种体量的生意,撑死了捧出一个市值不到十个亿的上市公司,还不够金尚旗下的个人资产运营公司的二手车交易市场的年租金收益。
至于金融市场的赚钱速度,南大彪都不敢想。
度过了去年的资金流动性危机后,金尚的个人资产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私底下闲聊,金尚透露过,国内的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和债券市场,都快要找不到交易对手了,只能被动分散配置资产,并逐步往外汇市场和国际大宗交易市场转移。
证券化交易,本身是不产生任何实际价值的,你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别人亏的。
如果对手盘是贪得无厌的散户、游资、大户、外资或者私募,被金尚“割了韭菜”也无妨,算他们倒霉,愿赌服输。
可随着交易金额不断膨胀,对手盘就只能是大型公募、公积金、社保和大型资本战略投资人和操盘手,真要是下手狠了,怕不是要被请去喝茶。
以前就好比热带雨林的一只小老鼠,来来去去影响不大,现在已经是成年大象了,一举一动影响极大,不可不慎。
有些事,以金尚目前的地位,不能再做了。
国际市场割韭菜,要麻烦一点,而且风险更大,但市场容量大,足够金尚在里面辗转腾挪。
国际市场的赚钱的速度和收益率明显下降了,因为风险控制趋严。
再就是,今夕文化和旗下各个公司的国际业务以及进出口盈余不断增加,甚至很多都没有结汇,直接就用了,很大一部分用来进口优质煤炭、纸浆、lng(液化天然气)、大豆、棕榈油、饲料和原油等。
金尚目前控制的商业实体进出口业务,在整个华北地区都名列前茅,甚至超过了许多大型央国企,这其中,以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助推的p3,冰箱,彩电,船舶、机械零配件、中药材和酒水饮料的创汇能力最强。
再就是以小说、漫画和影视剧为主导的文创产品开始屡屡走出国门,版权运营、商务开发和流量变现的能力越来越强。
赚那么多外币,不用掉,放在户头也是浪费,一部分投资金融产品保值增值,一部分就直接变成基础原材料进口回来了。
总而言之,金尚的生意做这么大,南家兄弟想要继续维持在“朋友圈”的第一档位置,光靠过往的情分,怕是不太够。
其他的暂且不提,太远了,眼前拜托的事情总要做好吧
影片播放过半,戴义琴原先提起的心已经放下了。
“咱们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