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哥,今年的小麦你有没有感觉与往年不一样?”太子顶着烈日温声问一个正在喝水的百姓。
“哎哟,小哥你来这乡间来得少吧?”
太子笑着点了点头,也好在他今日特意换了身简单的衣衫,不然真不好与百姓说话。
“那你今天可来对了,咱们今天按朝廷掰的政令种的麦子收成了,今年肯定大丰收,比往年多两倍不止。”大哥一脸的喜意。
“两倍?为何如此确定?”太子好奇。
“那肯定知道啊,您看这小麦穗上的麦子,以前一个小麦穗儿上就只能有十粒左右,可是今年的每棵小麦上面都有二三十粒啊,而且颗颗饱满,今年肯定是个大丰收年,
我们家今年一定能吃饱饭,哈哈哈哈哈。”汉子越说越高兴,高兴得直接哈哈笑了起来:“小哥我不与你说了哈,我去继续割小麦了,
庄主说了今天要割一百亩才能用那个什么打谷机呢,我也想用用那玩意儿,早就听说那东西来了咱们庄子,一直手痒呢。”
说完话用挂在脖子上的布巾擦了把汗就拿着镰刀又下了地,走了两步又回过头来:“这镰刀也好使,嘿嘿,比以前的那砍刀好使唤了不少,不费劲,还不容易伤着手。”
说完转身去忙去了。
周衡之听了汉子的话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洛阳。
洛阳的土地属于黄土地,这里的人以小麦为主食,稻田实在不多,所以如果小麦也能在这片土地获得高产量。
这里不比蜀地,那里有那么多的河流可以作为稻田可以种,这里的河流却不多,能种出粮食已经不易,更别说高产的粮食。
而且前晚还听到二弟说,那唐家姑娘说了,这小麦收起来,能种水稻的要立即插秧,不能种水稻的要种豆类和土豆。
说豆类能肥田,也不知道哪里听来的,可是他知道那丫头说过的话从来没有不兑现过。
那么,北地是不是也能种出高产粮食?只要收复北地,宗南便完成了统一。
前两年岭南高产的时候,奸妃也派人去偷学过种小麦和水稻,可是就是种不出来高产的水稻,偷师回来的顶多一亩小麦多产个十斤八斤的,这根本不算是增产。
可是这丫头一来就能让产量翻倍,周衡之内心炎热,他以后的天下,一定会国泰民安,百姓们丰衣足食。
北地。
大皇子周承文,文王,坐在上首的位置上面色黑沉。
“殿下,本月据所统计的逃往南部的人确实在我们预测中,达到了三千余人,殿下啊,一定要想办法阻止了,再如此流失人口,我们北地四州如何自处啊?”跟着大皇子的老臣,也是他四皇子妃的父亲,杜刺史黑着脸道。
“道路皆设了关卡,城门也不允许本地居民出去,但是他们就算是要翻山越岭也要离开,这是本王可以阻止的吗?”大皇子周承文实在不明白,这北地四个州的百姓怎么如此反骨,跋山涉水也要离开北地。
杜刺史冷静道:“看来这些人是太有力气了,过得太好了,税收还不够吗,还有气跑,不如,殿下加税吧?”
文王抬头看着面前这个人。
自己就是通过他与北狄外族联系起来的,可是这几年,根本也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自己搞得倒是越来越像个占山为王的匪寇。
“本王收的税还少吗?”文王淡淡地问。
他承认自己也有称皇之心,但是……
他是皇帝的第一个儿子,自然得到了皇帝悉心的培养,虽然不是皇后所出,可是皇帝给他的从来都不少。
这北地四州原本比现在富裕很多的,可是自己接手后却每况愈下,他曾反思过自己,他觉得自己没错,那么错的就是别人。
看着杜刺史,他想,如果当初不与北狄联盟,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让自己的国家内乱了,就真的有了一夺那个位置的机会吗?
并没有,反而是稳定的蜀地周承志有了那样的机会。
他要说自己后悔吗?也不尽然,“生为刺史,这样流失老百姓不是你和知府的事儿吗?来找本王?本王养着你们何用?退下吧,如果下月流失的百姓再有增无减,你们提头来见我吧。”
懒得多言。
杜刺史没想到一向对自己尊敬有加的大皇子今天突然黑了脸,转而说道:“殿下,据探子所报,南边朝廷在商议讨伐北地,一直争执不停,微臣以为,他们会在春收以后北上。还请殿下提前做好准备。”
“做好准备?做好什么准备?北狄的人不是你联系的吗?他们不是在我北部都有驻军吗?本王还算是个王爷吗?
你去让他们出军应对朝廷派来的人就好了啊,与我说什么?本王一向喜文弄墨,这些事情不都是你本王的王妃决定的吗?去吧,还问我做甚?”我怎么对得起我的父皇!!!周承文后悔,悔不当初。
杜刺史脸黑如锅底,退了下去后,拂袖找自己的女儿商议对策。
而唐宁他们这里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