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变格预兆(1 / 2)

从伏龙观一事后,随着时间推移,皇帝做事愈发昏聩。

做事开始变得随心所欲,能拍马屁、哄皇帝开心的人皆受到了封赏。相反,那些说话不好听,违逆皇帝心思的人统统砍了。

又过了一年,不知皇帝从哪里听到绯言,说太子要谋逆。

皇帝压根就没去调查,以雷霆手段清除逆党,太子一府以及跟太子有关系的人全部处死。

手腕之强硬,众臣都不敢出声劝言。

本以为此事就这样揭过,未曾想,皇帝骚操作来了。

嫡子死了,也就是前太子。新太子理由次子担任,但次子跟前太子是同父同母,皇帝不高兴,不打算再立太子,随便封了个燕王。

随后又封了三子为晋王,皇帝最喜爱的九皇子为秦王,并且不用离京就藩。

好家伙,真是让朝臣大开眼界。

晋王和秦王,这俩封号可是名贵得紧,只比东宫弱那么一点。

皇帝不立太子,反而封了两个最有权势的亲王,皇帝是想干嘛,是不是觉得大乾如今太稳定了,需要朝堂动荡一下。

臣子猜不透皇帝想法,只能让时间来说明这一切。

朝堂上形成了两派,一派为晋王一脉,一派为秦王一脉。

两派有着共同目的,便是打压对方,增强自方实力。

你赞成我就反对,你反对我就赞成。

很快,朝堂变成了争斗之地,国事基本不过问。

这个现象持续了两年半,直到大乾第一任皇帝驾崩才以停止。

乾皇最终还是未能得到长生之法。

由于皇帝一直未立太子,这一死,争纷更加激烈。

只要是皇室嫡系一脉,谁都有资格争夺至尊之位。

甚至,本该有的大葬礼节,也被大家给忽略了。皇帝死了他们还活着,现在最重要情况是站队。

晋王和秦王两个人无疑是胜率最大的玩家,朝堂有八成的官员是支持俩人。

自然,争斗最大的也是俩人。

然而,他俩都不是胜利者,最终获胜者是燕王,皇帝的次子,也是前太子同父同母的弟弟。

而燕王之所以能成为胜利者,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

这个人就是国师,皇帝生前最信任的人,说起来有些讽刺。

当时燕王问国师为什么选择他,要知道,因为太子的原因,皇帝不喜欢他。

国师当时是这样跟燕王说的,皇帝做错了很多事,他不想再继续错下去了,所以选择燕王,是因为皇帝这两个儿子也不是什么好货,同时也在为自己赎罪。

是的,国师在为自己赎罪。

当晚燕王一个人待在书房里思索了一晚,最后还是接纳了国师。

太子谋逆,很多人都这样认为,也有一部分不肯相信,一定有冤屈在其中。

世人知道太子是被冤枉的,但其中原因,他们却不晓得。

刚开始时候只有三个人知晓,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国师,还有一个是太子本人。

最后太子死的时候,又多了一个人知道,这个人就是燕王。

哪有什么太子谋逆,有的只是皇帝对长生的贪婪。

皇帝不知从哪听到风声,说有人秘密给太子献上了长生秘籍。

仅仅因为这个风声,皇帝就不闻不问,直接以太子谋逆的话清除整个太子府。

燕王记得父皇以前不是这样的,皇帝小时最疼爱哥哥了。

到底是什么才会让皇帝性情如此大变,追求长生真有这般痴狂吗,连亲生儿子都不放过。

国师说赎罪,说明国师心里还是有良知,身忠于皇帝,心还是挂念着苍生。

这就是为什么燕王会接纳国师的原因。

就算晋王和秦王如日冲天,蹦跶得再厉害,有国师在,他俩掀不起浪花来。

在国师的簇拥下,燕王登上至尊之位,成为大乾第二个皇帝。

登上皇位后,燕王想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给兄长平反,而是重建伏龙观。

太祖已经安葬了,再去指责先皇,他不仅会落个不孝骂名,甚至会被有心之人拿这个做文章,说整个皇室都是不仁不义的人,中间的利弊得失,他还是要权衡一二。

“陛下可寻到伏龙观旧人”国师询问道,新皇登基,改了年号,他没有被清算,新帝继续让他担任国师之位。

“没有。”

皇帝实话实说,当年的事他没有参与,但从先皇的手段可以看出,伏龙观的人恐怕是无法逃脱。

皇帝所以重建伏龙观,也是想赎罪,若有一天那位归来得知此事,皇室无法承受他的怒火。

尽管这件事从头到尾皇室没有出过手,只要稍微推演下,整个过程都有皇室的影子。

“那还是伏龙观吗”

国师摇了摇头,唯有一声叹息。

国师心底是不支持这件事,这样的伏龙观重建也是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