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瞬间,郭立强的表情相当精彩。
就说嘛,之前总觉得哪不太对,但一直没太想明白。
现在总算是知道不对劲在哪了
刚才这一番交流里面,常浩南说的东西,他竟然全都能听懂。
要是这样的话,那他这趟岂不是白来了
结果,原来听不懂的搁这等着呢
这下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常总具体说一下”
郭立强的语气反而比刚才又放松了不少。
但是常浩南却没有马上开口回答,而是低头皱眉,看着眼前的白纸思索起来。
这状态要是搁在一般人身上,看着就像是在愣神。
然而这毕竟是常浩南,所以
在郭立强看来,这应该是在思考。
也就不好出言打扰。
几分钟的头脑风暴之后,常浩南竟然破天荒地感受到了一丝头昏脑涨的感觉。
看来想跳过超算,用人脑模拟数值计算结果,还是有点太异想天开了。
于是他抬起头,一边抬手揉了揉额角,一边重新看向郭立强
“关于多站时差定位产生的非线性方程组,我目前只想到了三种大概可行的数值解法”
“”
那一刻,郭立强的表情该怎么形容呢
gi
实际上,常浩南在开发torch utihysics软件的时候,就专门系统性地研究过高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的解法。
虽然软件本身已经试用了一年左右,估摸着再过段时间就要发行正式版本了,但有关这个方向的研究他却一直没断过。
但郭立强显然不知道这些。
他并没有参与过torch utihysics软件的开发,也不知道常浩南参与设计模锻压机那时候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内拿出过一个问题的四种解法。
所以在他看来,就是常浩南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跟自己聊了聊,又低头想了想,就想出了解法,而且还是三种。
这也是个人了
常浩南感觉到自己斜后方的气氛有点不对,于是转过头,便看到了满脸惊愕的郭立强。
对于这种表情,他倒也已经习以为常了。
于是当即开口道
“之前做项目的时候,顺便研究过类似的问题,刚刚又把结论稍微推演了一下而已。”
这种解释显然并不能完全消除刚刚那句话对于郭立强世界观的打击。
不过,至少后者的表情已经不似一开始那般抽象。
常浩南见状,也就不耽误时间,沿着刚才的内容继续了下去
“总之,这三种算法,我在这用纸笔肯定跟你说不清楚,而且更关键的是,我现在也不好说到底哪种效果更好。”
“所以不如这样,你回去之后,先处理一下导弹飞行过程中的优化控制问题,咱们这个型号的弹道轨迹特殊,射程又太远,只靠传统的轨迹转弯控制率很难满足要求。”
话题总算回到了郭立强比较熟悉的领域
“您的意思是说,这個导弹在飞行过程中不能简单走高抛俯冲弹道,所以需要由弹翼比寻常空空弹更大比例的升力,才能维持住射程和弹道高度”
常浩南把手里的报告翻到前面的某一页,指着郭立强画在上面的那张作战原理图
“不光是这样,对于打出去的前两发探测弹来说,中间还需要持续调整弹道走向,最好是能打出一个类似括号的水平弧线过去。”
“再考虑到,眼下我们预计对付的目标都是没什么机动性的大型目标这会儿的隐身飞机只有117和b2,所以反而不需要导弹在末端有非常大的过载。”
“所以,在控制导弹的过程中,最好能把升力面倾斜到目标方位上,并在倾斜过程中还要保证偏航通道侧滑角尽量为零,这样阻力最小。”
排除掉一些目前还不成熟的奇技淫巧,空空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基本都是力度很大但持续时间很短的那种类型,在最初的加速阶段结束之后,剩下就只能靠滑行了。
r33这个弹毕竟体积够大燃料够多,靠缓燃推进剂和相对较低的极速能比那些又细又短的中距弹更坚挺一些,但本质上还是那么回事。
所以尤其到了弹道中后段,每一丝能量都非常宝贵,能不浪费尽量不浪费。
稍作停顿之后,又继续解释道
“轨迹转弯控制虽然大体上能满足这个需求,但一是响应速度有点慢,二是在目标瞄准线旋转角速度很小时,相应的加速度指令也很小,制导信号中的噪声影响使弹体难以将加速度矢量准确地转到最优取向上,造成弹体频繁快速滚动,浪费控制能量不说,也会影响到探测精度。”
“而对于后面补射,真正用来攻击目标的杀伤弹来说,导弹在末制导阶段出现这种快速滚动,又会造成导引头与弹体的耦合,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完全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