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具吊舱样机完成制造的时间比之前的预期早了好几天。
这倒也不算意外,毕竟当过乙方的都知道,在写截止日期的时候肯定都要在正常进度的基础上再宽限一段时间以防万一。
常浩南和徐洋几人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从宿舍区来到了生产车间。
一大一小两具吊舱正静静地躺在给它们专门设计的托架上面。
尽管工程样机状态还非常粗糙,但仍然可以窥得它们在未来真正定型之后的样子。
大号的吊舱没什么好说,就是那个缴获品的等比例复制,只是按照常浩南的设计替换了元器件和一部分程序代码而已。
原本占据吊舱中间位置的合成孔径雷达已经被交给了另外一个组,并且这次测试也不涉及雷达侦察的部分,所以那里被替换成了一个等重且等大的配重块,以防吊舱两头太重中间太轻,在空中出现结构问题。
而小号的吊舱卖相则要好很多,因为考虑了由战术飞机在机翼下方搭载,因此被设计成了一个周围带有弧度的长条形。
并且为了保证紧凑性,选择了一个更小体积和功率的冲击发电机,通过两个进气道安装在吊舱尾部而非头部,以免对此处的发射天线产生干扰。
总体上的外形和前世普遍装备重型战斗机和轰炸机的krk800大型电子干扰吊舱出口型号kg800差不多。
唯一的代价是不能像那个大型吊舱一样完全靠自己供电,还需要载机补充一部分。
不过对于发电功率为18k2的歼8c和15k2的歼轰7来说都不是问题。
更别提未来发电功率高达30k2甚至更高的国产侧卫家族了。
“好东西啊,好东西。”
常浩南拍了拍面前看着还有点像个半成品的吊舱外壳,心中相当满意。
前世的华夏海空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海空对抗里都吃足了美国人电子战设备的亏。
而现在他们虽然也就多了个干扰吊舱,但万事开头难,有了从0到1的突破,后面从1到10乃至再到100也会顺理成章。
“对了,郭工呢”
常浩南刚准备招呼人手进行地面的通电和信号输入输出测试,但左右环顾一圈之后发现没有郭林的身影。
实际上大家都是接到消息之后才临时赶过来的,有不少人都还没来得及到位,不过郭林平时吃住都在所里,因此有什么事往往都是第一个赶到,今天吊舱下线这么大的事竟然没见他人就显得有点怪。
“郭工我好像今天都没见过郭工”
有人思索了片刻之后说道。
“我记得郭工前两天好像说是他弟弟来金陵投奔他了,可能是在安排家里人吧”
“”
就在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时候,气喘吁吁的郭林终于出现在了车间的门口。
“都已经到了”
郭林看了一眼,发现基本上比较重要的人里面自己已经是来的最晚的,不由得开口解释道
“家里来了个亲戚,今天请了半天假,刚从外面回来。”
对于这种事情,常浩南倒是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去八卦,等到郭林把气喘平顺了之后,便宣布开始测试。
“准备测试第一轮,阶梯波移频,干扰机起始调制频率1hz,间隔为04hz,干信比8db,10段脉冲”
地面测试并不会真的用一个雷达去照射,而是直接把一段仿真信号输入到系统里面检测输出情况,考虑到检测设备的分辨率,为了便于观察也不会真的用10ghz这种频率,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基本的程序debug过程,主要是检测软硬件的基本逻辑和算法功能。
过程不算复杂,就是过程比较耗时间。
根据事先分配好的任务,几名工作人员很快开始调整干扰机和信号发生器的设置。
常浩南也走到一边,准备查看示波器屏幕上显示出的波形。
这时候正好听到了旁边另一名工程师和郭林的对话。
“你准备怎么安排小羽啊”
听这个语气,二人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再结合刚刚有人提到的郭林有个弟弟过来投奔,那么这个小羽的身份也就并不难猜了。
“先给他找了个帮工的活干着吧,后面看看能不能有更合适的工作。”
郭林轻轻叹了口气回答道。
“也不用太愁,你弟弟有那一手钳工手艺,在咱们这边难道还愁吃不上饭”
另一个人宽慰道
“等这段时间忙过去,我让你嫂子去南汽那边打听打听,他们之前说缺工缺得厉害。”
“不是吃不吃得上饭的问题。”
听到好友安慰的郭林语气中带着苦笑
“他15岁初中毕业就改了年龄,接我爸的班在咱们那电缆厂工作,真要看户口的话其实算是我哥,这都十四五年了,一直没离开过厂里,现在突然接到通知下岗,我是怕他思想转不过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