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朱标,实际上所有人都在努力打量着据说是后世的环境。
但一来光幕中露出的部分相当有限,二来那些个作用材质确实都完全看不懂。
眼看着后世那少年为了让那个金印看的更加清楚,直接对着发光罩子一扯一拽,再将画面徐徐推进让一个金印有在华盖殿的影像有近乎一人高,华盖殿中就充满了啧啧称奇的不敢相信的声音。
【嗯,这样子其实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个印章,那稍等让up来找点印泥…毕竟up主家里需要什么都有嘛。
好,蘸点印泥,往纸上一盖,嘿嘿,是不是看不太懂?不过up这段时间恶补过,一眼就看明白了。
这印出来的四個字是“武平侯印”,从这个字体以及印章制式来说,基本可以判断仿的是汉时的列侯印。
将时间范围限定在两汉的话,这个印章的主人是谁也很容易就能查出来,因为古代有记载的封武平侯的唯有一位,也就是咱们滴曹老板。
根据记载呢,曹老板听了手下的建议将倒霉催的献帝迎到了许昌后,得封大将军进封武平侯,而这个印呢就是武平侯的印信。】
〖我记得官印这个东西在西汉时趋于完备,不过还是铜质居多,基本只有帝后王侯将相等才有资格用金玉。
也就是说这个武平侯印理论上是个金的?不过这也太小了吧?
因为这个东西跟现代公章不一样,人家最初是有挂的功能的,我们现代博物馆藏有文帝行玺,能清楚看到玺的印钮是一条游龙,龙腰部分有个空隙让你穿戴的,真一个有半斤重的话咋挂啊。
对的,而且以《汉官旧仪》来说,天子有六玺,也就是说最高规格礼仪时候皇帝要挂六个,可以想象一下。
不过曹老板拿到这东西多半也是不稀罕的,毕竟后来建安十三年的丞相印,十七年的魏公印,二十一年的魏王印,二十二年的皇帝排场,哪个不比这个香多了?〗
许昌府衙中,曹操眼看着光幕上那些据张飞说皆为青史英君的人论着他的生死。
随后转眼便看到方才被张飞要去的金印尚竟出现在了光幕中,不由得也是有严重的不真实感。
那些文字这一点倒是说错了,这个无论如何也是个侯印,而且还是因他救天子于水火才获赐,于他还是有特殊的意义,而且印信本身也不重,随身佩戴并不麻烦。
不过……
“天子谥献。”
曹操重复了一下从其得到的这个有点不起眼的信息。
而再看着那些文字说他一步步称公称王,最终仪同天子,他一时间更不知要如何说,只是下意识看了一眼荀彧。
他模糊间能感觉到,自己与荀彧似乎真的要形同陌路了。
其他人也是各有表情,董昭摇头一叹,荀攸沉默着咳嗽了一声,刘晔则是又哭又笑,神态已有些竭然之态。
不过光幕中的人显然没有这般多愁善感之态。
【印信不错,可惜小了点,那么咱们再来开第二个包裹,这也是个小包。
嗯,一个木盒子,轻轻摇晃还能听到里面有脆响声,哦?随盒附赠的还有一张纸。
“贞观六年大唐刘仁轨于倭国灭奸佞扶朝纲后,游倭王城见此华夏之物遂购,今再转赠,李世民笔。”
嚯?在设定上是华夏流入倭国的东西?那可太多了,让我看看……这应该是蜻蜓眼吧。
现在一般认为,蜻蜓眼这个东西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埃及地区,当时的土著民族相信“恶眼”有抵御邪恶的力量,于是做成了护身符并很快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喜爱,并最终在大概战国时期传入黄河长江流域。
咱们此前说到过玻璃,并谈过古代之所以没研究透明玻璃就是因为独特的玉文化,琉璃是作为玉的下位替代,而蜻蜓眼就是一种典型的琉璃饰品。
因为这东西烧制不复杂,兼之价格也不贵,所以在秦汉时期流行开来以后也经过古代中国向东南亚传播。
所以理论上唐朝刘仁轨不管是奉二凤之命还是李治之令脑子抽了风去打倭国,那确实是能见到蜻蜓眼没毛病。
其实换个角度来说,蜻蜓眼这种小东西也算是最早文化交流的一个见证了。
不过大唐征倭,这个剧本倒是不错,但可惜不管是实行的难度或是控制的难度,都太高了。】
甘露殿中李世民笑笑不以为意。
倭国远在海外他自然清楚,毕竟这次李世勣和刘仁轨一行也算是亲自丈量了。
但于唐的战略来说,眼下的打算也并没有自大到能远吞倭国,而无论是刘仁轨还是此前定下收倭使之心的杜如晦,其打算也都再清楚不过:驱虎吞狼。
驱倭国与连新罗,经略百济攻略高句丽,这才是一开始的打算。
而等朝鲜半岛尽平,渤海化作大唐内海之后,辽东之地也自然会传播倭国有金山银山的传说。
只不过今日观过光幕之后李世民对计划再次作了小小修正:
等刘仁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