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察罕帖木儿(2 / 3)

,以杜塞太行山通道,致使中路红巾军在山西无法活动,离开山西北上,转攻河北,进军上都。

察罕帖木儿进为陕西行省右丞兼陕西行台侍御史,同知河南行枢密院事。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对察罕帖木儿十分倚重,下诏令其守御关陕、晋、冀,抚汉、沔、荆、襄,便宜行阃外事。

至正十八年五月,刘福通攻破了汴梁,宋政权迁都于此。

北方红巾军虽未攻克大都,但东自山东,西至甘肃,北达辽阳,南方江淮、荆楚、巴蜀,所在兵起,势相连结,宋政权势力出现鼎盛局面。

察罕帖木儿不得不收缩兵力,于晋、豫交界一带,北塞太行,南守巩、洛,亲亲自率领领中军驻守渑池。

当时刘福通的大将周全攻打洛阳,察罕帖木儿从宜阳出动,率精兵自新安全力救援。周全久攻不下退走。

元廷进封察罕帖木儿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仍兼同知行枢密院的事务。

“至正十九年初,宋政权各路红巾军出击未达到预期目的,逐渐由盛转衰。”

“当时关先生等中路军攻破了上都,转攻辽阳;”

“山东毛贵为来投奔的淮安赵君用所杀,山东红巾军自相屠杀;”

“西路军李武、崔德一支进宁夏路。”

“于是宋政权都城汴梁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五月,察罕帖木儿开始调兵遣将进攻汴梁,亲自率领大军到达了虎牢关,派遣兵马南道出汴南,攻打归、亳、陈、蔡诸州;”

“北道出汴东,征发战船沿着黄河,水陆并下,攻打曹州以南的地方,据守黄陵。”

“又调陕西的兵马,出函谷关,越过虎牢关;”

“山西的兵马越过太行山和黄河,会师于汴梁城下,夺取汴梁的外城。”

“察罕帖木儿亲自驻扎在杏花营,指挥各路军环绕着汴梁城修筑营垒,把汴梁围得水泄不通。”

“刘福通起义军屡次出战皆败,外无援军,内无粮草,形势十分危急。”

“八月,城中粮草殆尽,察罕帖木儿与阎思孝、李克彝、虎林赤、关保等大将商议,分门而攻。”

“入夜,元军登城,破关而入,刘福通与数百骑护送宋主韩林儿自东门夺围而遁,元军俘获宋政权的“皇后”及起义军家属数万,宋政权官员五千余人。”

“元军夺取汴梁后,起义军失去河南,察罕帖木儿势力大振,他亲赴大都献捷,受赐御衣、七宝腰带。”

“朝廷以其功劳进封他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理河南行枢密院的事务、陕西行台御史中丞。”

“于是,察罕帖木儿以兵分镇关陕、荆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营垒旌旗相望有数千里之多。”

“他的部队每日修缮车船、兵甲,令军士务农囤积粮食,训练士卒,谋划着大举收复山东。”

“元军在战场上取得暂时胜利,各军阀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萌生。”

“当时在中原屡与刘福通部红巾军争战的河南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鲁,出身于蒙古珊竹带氏功臣世家,地位在察罕帖木儿之上,但战绩远在察罕帖木儿之下,察罕帖木儿自恃有功,颇为不满。”

“至正二十年二月,答失八都鲁的儿子孛罗帖木儿升任为中书平章政事,又在兴和一带击败中路红巾军,朝廷命其总领一应蒙古、汉人诸军,便宜行事。”

“战功显赫的察罕帖木儿对年少气盛的孛罗帖木儿内心当然不服。”

“朝廷为避免双方发生摩擦,命孛罗帖木儿守石岭关以北,察罕帖木儿守石岭关以南。”

“九月,孛罗帖木儿遣兵自石岭关围攻察罕帖木儿兵所守之冀宁,旋又退屯交城。”

“十月,朝廷又命孛罗帖木儿守冀宁,孛罗帖木儿派其大将保保、殷兴祖、高脱想要进城,但是冀宁的守将拒不接纳。”

“同时察罕帖木儿派其大将白琐住、陈秉直率领大军前来争斗,却被孛罗帖木儿的部将脱列伯打败。”

王安石:元顺帝命平章答失帖木儿、参政七十前往劝谕,孛罗帖木儿遂罢兵回到原驻地。

但双方结怨已经很深,和解是不可能的。

红巾军各部互相攻伐不已。察罕帖木儿占领汴梁后,得知山东红巾军自相攻杀,决定大举进攻山东。

至正二十一年六月,察罕帖木儿在洛阳召集各路将领,商定发师进攻山东的战略部署:

并州军出井陉,辽、沁军出邯郸,泽、潞军出磁州,怀、卫军出白马,与汴、洛军水陆分道并进。

而察罕帖木儿亲自率领精锐铁骑,渡过孟津,经怀庆,一面击鼓一面向东行军。

七月,占领了东昌、冠州。八月,察罕帖木儿的大军到达盐河,派遣他的养子扩廓帖木儿、阎思孝等,结合关保、虎林赤等部,率精兵5万人进攻东平。

元军由东河造浮桥渡河,田丰派二万军夺桥,关保、虎林赤且战且渡,元军两败红巾军,占领长清,兵临东平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