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前去平剿。
狄青由于即战力较强,因而入选。
随后在对西夏的战事中,狄青身先士卒,力挫西夏骑兵。
并且强势夺回失地,使得西夏兵不敢冒然再侵袭大宋边境。
当时,狄青面戴铜面具,披着头散着发,手持武器,骑着战马,率领麾下人马驰骋在大宋边境地区,令西夏军队闻风丧胆。
由于在边境之战中,狄青面戴铜面具指挥作战,这就使得狄青被称之为面涅将军。
由于狄青在与西夏国的战事中,屡建功绩,他因而受到了朝中重臣韩琦和范仲淹等人的赏识。
并在随后被推举成为上阁门副使,至此跻身于宋庭名将的序列之中。
庆历二年,狄青率军在泾原打退西夏军,使得西夏国君李元昊选择与大宋和谈,最终选择称臣罢兵。
大宋皇帝宋仁宗闻讯后,十分欢喜,当即下旨对狄青进行了封赏,将其封为步军副都指挥使。
广源州发生叛乱,叛军头领侬智高率领叛军强势攻取邕州后,又接连攻下数城,直逼广州。
这个消息不久就传至大宋朝堂之上,令宋仁宗忧心忡忡。
狄青为此选择站了出来,表示愿率军请战,平定广源州之乱。
宋仁宗为此十分欣喜,当即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率军平叛。
“依智高的军队看到后,以为宋军在近期内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
“而狄青却乘敌不备,突然把军队分为先、中、后三军,自己亲率先军火速出击,一举夺得昆仑关,占取了有利地形,接着命令一部分军队从正面进攻。”
“他执掌战旗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绕道其后,前后夹攻,大败叛军,追击了五十里,斩了数千首级,侬智高同党黄师宓、侬建中、侬智中以及伪官僚吏属被杀死者有五十七人,生擒叛贼五百多人,侬智高在夜间纵火烧城后逃走。”
“黎明时,狄青严管着部队开进了邕州城,缴获金银玉帛数以万计,杂畜数千,又招集曾被叛军俘虏胁迫的老壮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抚之后释放、遣散。”
“将黄师宓等人的头挂在邕州城下示众,又敛集叛军尸体在城北角建筑京观。”
“当时叛军尸体中有个穿金色龙袍的,部下众人说是侬智高已死,要向朝廷报告。”
“狄青认为这是一个骗局,不愿欺骗朝廷来贪求战功。”
“后复任枢密副使,升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
“班师回朝后,皇帝嘉奖他的功绩,任命他为枢密使,并赏赐给他一套在京师敦教坊的宅第,还特优先给他的儿子们加官进级。”
“起初,狄青已率部南下后,皇帝常为他担忧说,狄青有威武的名声,叛军应会害怕他的到来。”
“担任左右传令的人,非狄青的亲信者不可。”
“于是派使者飞驰前线训戒,等狄青已打败叛军,皇帝对宰相说快议定恩赏,慢了便起不到奖勉的作用了。”
“起初,交趾人请求出兵帮助朝廷讨伐侬智高,余靖说他们可信,便在邕州、钦州准备了万人的粮草等待他们。”
“皇帝还下诏用三万缗钱赏赐给交趾国做军费,并许诺平定叛乱后再有厚赏。”
“狄青到此后,传令余靖不要派使者到交趾借兵,并立即上奏,交趾国李德政声称将率步兵五万、骑兵一千赶来支援,不是真的。”
“而且借蛮夷来消灭内寇,对我们无利。”
“凭一个侬智高就能横行、蹂躏两广,使朝廷无力讨伐。”
“如果再向蛮夷借兵,那蛮夷人贪得无厌,不仁不义,进而发动战乱,是抵御不了他们的,狄青请取消要交趾出兵援助,意见被采纳。”
“叛军被平定后,人们都佩服他有远略。”
“狄青任枢密使四年,每当他出现时,士卒总会指着他互相夸奖赞叹。”
“谏官因狄青家的狗生角,并且多次发光,便请求将他调出京师以便保全他的声誉,但皇上没有答复。”
“嘉佑年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降狄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离京出任陈州知州。”
“狄青到陈州之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
“这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惟恐再生祸乱。”
“嘉祐二年二月,狄青因嘴上生毒疮,抑郁而终。”
“皇帝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为武襄。”
“熙宁元年,宋神宗给近世将帅排名次,认为狄青从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有始有终,对狄青颇为感慨和思念。”
“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
欧阳修:狄青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