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南灭后梁郭崇韬(2 / 3)

方面确实很有才干。

而且以后李存勖确实很多都照办了,对治理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郭崇韬还是常被宦官和伶人们诽谤诬陷,郭崇韬一直在寻找更好的脱身避祸之计。

河南有一个县令叫罗贯,人很正直,由于秉公执法而得罪了宦官和河南尹张全义。

张全义又在他的义女刘皇后面前诬陷他,宦官也在李存勖的耳边说他的坏话。

郭崇韬明知罗贯冤枉,极力为他排解,而李存勖竟然听信谗言,将罗贯斩首示众。

为不让郭崇韬劝止,李存勖竟自己将宫殿门关上,不让他进去。

机会终于来了,到蜀中出使的人回来报告说那里的政治非常腐败,可以趁势攻取。

李存勖就动了心,和郭崇韬商议进讨之事,在大将的人选上,本来应该是当时任诸道兵马总管李嗣源。

但郭崇韬认为这是个很好的立大功的机会,有了大的战功,便可以制约那些排挤他的宦官了。

君臣之间在这件事上配合得很默契。最后由李继岌任都统,郭崇韬任招讨使,出兵攻打蜀国。

临出兵时郭崇韬还对李存勖推荐了以后蜀中统帅的人选,以表忠心。

李存勖点头答应,还专门设酒宴为众将送行。

郭崇韬的军事谋略确实非同一般,为慎重行事,确保成功,他充分利用了《孙子兵法》中的战略原则。

派兵先去攻占凤州,凤州守兵不战而降,郭崇韬得到大批粮食和兵员八千。

而且这样也确保了万一退兵时的归路畅通,以免被敌人截断后路,腹背受敌。

“郭崇韬又出兵迫使三泉等地归降,充分补充了以后所需的军事物资。”

“此后,军事攻城略地异常顺利,前蜀政权在短短70天的时间里便被灭亡,前蜀后主王衍也投降了。”

“历史竟如此相似,三国时期蜀国也是被北方的魏国灭亡,而且阿斗也是投降了。”

“历史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蜀地先乱而后治,这个地方很富庶但军事力量不行。”

“一旦有北方的军队大举进攻,就很难防御了,诸葛亮经常出兵北进,其实也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

“但时间一长,君臣安于享乐,这个地方就很难再守住了。”

“前蜀灭掉之后,郭崇韬的命运并没有好转,反而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了。”

“由于灭蜀基本上是他一个人在谋画指挥,军事战略就不用说了。”

“就是平定之后所有的政事也是郭崇韬来管理,旧将的招抚,官吏的设置,军队与朝廷的奏报往来都是经他之手,而李存勖的儿子魏王李继岌却被冷落了。”

“李继岌并没有什么野心,再加上年轻,所以和郭崇韬也没什么冲突。”

“但李继岌身边的宦官们却是一帮贪财的小人,见郭崇韬的门前车水马龙,送礼巴结的人络绎不绝。”

“自己却没有机会捞到一点油水,就千方百计地在李继岌面前挑拨是非,陷害郭崇韬。”

“郭崇韬本人的做法也有些不太注意,他毫不避讳地住进了降将王宗弼的家里。”

“王宗弼也是个钻营的小人,前蜀后主王衍投降后,王宗弼便将宫中的珍宝财物全部弄到自己的家里。”

“等郭崇韬到了后,他便挑选王衍的姬妾和珍宝供奉郭崇韬,然后请求郭崇韬任命他为蜀地镇守长官。”

“郭崇韬答应保举他,其实这也是为了安抚他这样的降将,因为郭崇韬出兵之前已经向李存勖推荐了孟知祥。”

“在前蜀投降之初,魏王李继岌派人向王衍要犒赏军队的钱,王衍却推托不交,使李继岌非常生气。”

“和后来其他的事比较一下,不难发现这其实也是宦官们想捞钱的一个借口。”

“等魏王进城之后,治他的不忠之罪,将他和儿子一同斩首,这件事使郭崇韬和李继岌开始产生了矛盾。”

“而且,王宗弼在向郭崇韬请求蜀地长官的同时,又联合其他人写请愿书,要求郭崇韬为蜀地长官。”

“在宦官的挑拨下,李继岌和郭崇韬的矛盾逐渐加深。”

“李从袭这时派宦官向延嗣带诏书到达蜀地,命郭崇韬班师回朝。”

“但郭崇韬在向延嗣到的时候没有按照礼节去郊外迎接,可能是因为他平时就对宦官有矛盾吧。”

“但这正好给宦官们诬陷他制造了借口,如果郭崇韬考虑周全一些。”

“即使做些表面文章,装装讨好的样子,也不会最后落个父子几个被杀的悲剧性的结局。”

“向延嗣对郭崇韬没有迎接他气愤不已,李从袭也趁机对他说完,两人相对流泪。”

“向延嗣回去之后,更是添油加醋地挑拨一番,吓得刘皇后哭着请求李从袭想办法保全儿子李继岌。”

“李存勖又看了看蜀地的报告书,不满地说人们都说蜀地金银珠宝不计其数,怎么蜀地进奉的这么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