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织圣黄道婆(2 / 3)

“在黄道婆回来之后,当时纺织技术已经在当地流传开了。”

“但是技术非常的落后,所以她就把自己在海南岛学到的技术都教给了她们。”

“黄道婆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

“由此,黄道婆首先改革了擀子工序。”

“她先去了解之前人们是怎样去籽净棉的,妇女们苦恼地告诉她,还是用手指一个一个地剥。”

“黄道婆便教大家一人持一根光滑的小铁棍,把籽棉放在硬而平的捶石上,用铁棍擀挤棉籽。”

“黄道婆见大伙高兴,也感到十分快活,但并不满足。”

“她觉得用手按着铁棍儿擀,还是比较费力的,便继续寻求新办法。”

“忽然,她想到了黎族脚踏车的原理,心里豁然开朗。”

“马上和伙伴商量试用这一原理制造轧棉机,白天黑夜都琢磨。”

“最后她们用四块木板装成木框,上面树立两根木柱。”

“柱头镶在一根方木

“铁轴比木轴直径小,两轴粗细不等,转动起来速度不同。”

“黄道婆同两个姐妹,一个人向铁木二轴之间缝隙喂籽棉,两个人摇曲柄。”

“结果,棉絮棉籽迅速分落两轴内外两侧。”

“而且当时在这一片地区内都是用的比较古老的那种纺织车,那种纺织车要好几个人才能够供上一个纺织车的需求。”

“而黄道婆改造之后的纺织车,把当时的纺织效率提高了三倍还要多。”

“而且在操作起来也非常的省力,所以黄道婆改进的这种纺织车受到了很大的欢迎,并且很快的推广开来了。”

徐光启:黄道婆创新棉纺织技术,改变了华夏民族的穿着打扮。

当时松江一带虽然已经种植棉花,但棉纺织技术十分落后。

就连摘脱棉籽也全部依靠手工,更不要说纺纱织布了。

黄道婆回到家乡后,将从黎族百姓那里学来的技术推广到当地。

全面解决了从脱棉籽到弹棉花、从纺纱到织布的主要工序技术难题。

黄道婆推广的四项技术更新,即捍、弹、纺、织。

所谓捍,就是擀棉籽。

在黎族踏车的基础上,黄道婆和当地木匠合作发明了专门脱棉籽的搅车。

这样可以通过手摇或脚踏将棉籽挤出来,而不再需要费时费力去手工挑拣,极大提高了脱棉籽的效率。

所谓弹,就是弹棉花。

当时,松江一带用来弹棉花的弹弓太短,效率很低。

黄道婆将之改为四尺长的大弹弓,并改用弹锤敲击绳弦的办法代替用手拨弦。

这样既省时省力,弹出的棉花也更加蓬松洁净。

所谓纺,就是纺线。

黄道婆的一个重大技术革新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它不但可以同时纺三根线。

而且脚踏的方式解放了双手,让纺纱的效率大为提高,质量也更有保证。

这一技术,比当时的西方要更为先进。

所谓织,就是织布。

黄道婆有着数十年的棉纺织经验,总结出一套完善的织布工艺流程。

由此开发出众多图案精美、色彩艳丽的棉纺织品,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从这个意义上说,黄道婆对棉纺织技艺的重大创新。

不但改变了华夏上千年来以丝麻为主要衣料的传统,而且还催生出一个新兴的棉纺织产业。

从此,华夏民族的穿着打扮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活习俗也因此而改变。

随着棉纺织业的不断发展与繁荣,当地妇女所创造的财富并不亚于男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

与此同时,棉纺织业的兴起,也让江南一带成为全国的纺织中心。

而这一繁荣局面的形成,无疑也包含着黄道婆的不懈努力和巨大贡献。

“在纺纱工序上,黄道婆创造出三锭脚纺车代替过去单锭手摇纺车。”

“脚踏的力量大,还腾出了双手握棉抽纱。”

“同时能纺三根纱,速度快、产量多。”

“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纺车,是一个了不起的技术革命。”

“在织布工序上,黄道婆对织布机也有一定的改革。”

“她借鉴传统的丝织技术,汲取黎族百姓织崖州被的方式。”

“与乡亲们共同研究棉织技术,织成的被、褥、带等,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花纹。”

“从黄道婆传授了新工具、新技术后,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元末时,当地从事棉织业的居民有一千多家。”

“到了明代,黄道婆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的棉织业中心,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

“元末明初文学家在有关黄道婆的记载中写道,她主持